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正文

普世价值之争与中国文化普世价值的实现

发布人:   来源:   发布日期:2012-11-20

 

“普世价值”的概念在中国出现于1995年(见郭洪纪《儒学传统与中国文化建制的流变》,《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此后,围绕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思想的普世意义进行的探讨逐渐展开,截至2007年,见诸于报刊的文章多给予肯定性的论说,但2008年以来反对存在普世价值的声音逐渐高涨,存在与否的论争也逐渐激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徐崇温,清华大学冯虞章、刘书林,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陈先达等纷纷著文从理论层面、从政治层面欲以彻底否定普世价值的存在。而以北京大学季羡林、叶朗、汤一介等为代表学者则力主普世价值的存在,并试图在中国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的元素。

我们无意介入这场旷日持久的“价值”之争,但在硝烟中,有些人仅仅是为了否定而否定他人的不理性言论需要戒除,而欲以阻止和铲除一种原本是学术异见的做法更值得深思。这种人动不动就挥起政治大棒,一阵狂打。如2009年后的报刊上多有这样的文字:“‘普世价值’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全割裂中国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这是‘普世价值’贩卖者坚定而明确的追求。”(侯惠勤《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再如:“被一些人热捧的‘普世价值’论却将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奉为圭臬,实质是当代西方话语霸权及其价值渗透方式的表达,真正目的是企图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一股干扰和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地位、严重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错误思潮。”(宁德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反对“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这种做法是先给你戴上政治帽子,贴上西方文化贩卖者的标签,进而堵其口、棒喝之、铲除之。不考虑这种学术讨论的初衷,而把它肆意上升到殃及国家政治前途、甚至国家命运的高度显然过分了。看到这些“文革式”语言,更感到彷佛那个时代的再临,让人不寒而栗。

学术研究到这样一个地步实际上已经被歪曲,但它也有其积极作用,它促进了学术视野的进一步扩展和学术的深化。我们认为,早期以西方价值系统为视角的“普世价值”阐说者在文化安全意识上固然欠缺,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自身价值体系解构和重建中,作为一种学术探讨显然是十分及时的,讫止今天这样的探讨也是必须的。站在浓烈的硝烟之外,当我们冷静地思考我们应该持有怎样较恒定的价值判断系统时,“普世价值”的研究显然还需要继续进行,因为现实社会价值体系重建迫在眉睫,一味否定和缺乏建设性的批评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只会使社会本已混乱的价值判断更加失去标准和方向。

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普世价值是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比较恒定的和富有社会引发作用的价值判断。这样的价值判断,不仅存在于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在东方文化中也有同样的元素。所以,我们的眼光不仅应该注视形成于西方的价值系统,我们也应该多一些对于自身文化中普世价值的观照。实际上,争论双方的学者也都期望在整个中西文化中寻找普世的元素。如冯虞章:“我们既否定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永恒道德’、‘普世价值’,认为对于道德传统、伦理文化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又强调必须立足于今天新的时代实践,通过扬弃、吸收外国文明优秀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冯虞章《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文中“外国文明优秀成果”和“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没有明确,但既然要吸取和弘扬两者皆为我所用,说到底还是因为两者具有普世意义。 季羡林 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主张“今天,在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提倡‘送去主义’,而且应该定为重点。”送什么? 先生特别强调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是解决当前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原则,他甚至由此推断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哲学动态》1994年第2期。《卅年河东卅年河西》,《东方文化集成丛书·总序》,《岭南文史》1999年第3期。) 叶朗 先生则说:“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同样体现了普世价值。”他认为中国文化中“强烈的生态意识”、“开放性和包容性”、“强烈的和平意识”就体现了普世价值。(叶朗《展示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人民论坛》2008年第15期)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应当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天人合一”、“中庸尚和”等我们今天所总结的语汇未必能全面概括,而且也未必能传达生活在传统社会中先哲们的认知,而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体认要远比我们深刻,他们的总结比我们更准确。形成于汉代,至宋代被广泛传播和认同的“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最准确的概括,其中有必须清除的糟粕,也有普世的内容。“三纲”作为了维护封建政治秩序的说教在今天显然已经过时和反动,必须予以剔除。但“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传统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核心词汇并不过时,它们不仅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高度一致,而且与我们今天所追求人文价值理念也高度契合。 何光沪 先生在其2011年的文章中就表达了上述看法,他说:仁、义、礼、智、信,“显然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五常’原则之所以是精华,之所以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恰恰是因为它与其他文化中一些重要的、同样优秀、同样普适的原则相类相通。”(何光沪《中华文化与普世价值》,《文史哲》2011年第6期)

其实,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民主”、“法治”、“自由”等西方的普世价值语汇偏重于政治层面,仁、义、礼、智、信等中国普世价值语汇重在人的自身修造和人与人关系的建构,中西文化中的这些内容正好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在“三纲”作为中国政治纲领过时后,西方的政治智慧为我所借鉴,填补我们在政治上缺漏,实现政治的刷新和进步,何乐而不为?而我们的文化成果走向世界,树立我们在道德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话语权有何不可?

在“普世价值”存在与否的纷争中,激烈反对普世价值存在者的内心深处实际上是对自身价值的不自觉和不自信,所以当受到西方话语冲击时只会提高自己的嗓门声嘶力竭地怒吼和棒喝。我们认为,我们不仅要重视自身文化中普世元素的挖掘和整理,同时还要大力传播自身拥有的普世价值观念,争取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这是一个中国文化普世价值的实现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认为至少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工作:

第一,提高文化占位意识。中国的文化不可谓不悠久、不可谓不博大,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化却被边缘化,甚至妖魔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为世界所公认,但是中国给世界展现的却永远都是一副古老的形象。直到今天,西方还有人认为中国人还缠小脚、拖辫子、抽大烟、养小老婆、高喊万岁。究其原因,我们从没想着要把自己的正面形象展示给世界,去占领我们在世界文化中应有的位置,展示中国文化古老而崭新、进步而文明的新形象。而在我们目力所及、思想所至之处满是西方的文化元素,它们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占据了我们的头脑,在我们能感知的任何地方已经没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容身之处。于是,也是很自然地当西方的价值观念汹涌而至时我们惊慌失措,我们义愤填膺。而我们在反击时却又是那样失据和苍白,甚至忘记自己原本也有丰富的普世文化元素足可以为自己赢得尊严和地位。

第二,注意文化符号的凝练。文化不是简单地将物质和精神叠加,它是基于物质和精神创造而形成的、不断传播的符号系统。我们可能会注重文化的创造,但我们从来不注意文化符号的凝练,以至于使文化传播缺乏明确而强烈的表达对象。西方恰恰相反,在其学界,最为流行的文化概念就是符号学派的概念:“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转引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9908月第1版第22页)其实,不论是民主、自由、人权等具有普世价值的西方语汇,还是仁、义、礼、智、信等具有普世价值的东方语汇,都是价值观表达的最凝练、最有力的符号。西方将其凝练的这些符号已经传遍世界,而我们的这些凝练了千余年,甚至数千年的符号确仍旧尘封着,即使使用也是作为被鞭挞的对象。没有简洁的符号,就没有强有力的表达,所以我们集体失语,集体无语。

第三,加大文化品牌的推介和传播。就如同需要一套符号表达系统一样,我们同样需要文化品牌作为拳头产品去展现我们的文化实力和价值取向。品牌所指不仅仅是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物质存在,历史人物诸如孔孟老庄、传统技艺诸如少林功夫太极拳都具有品牌价值。普世价值观念的传播可以独立进行,但它们又附丽于物质文化、附丽于历史人物,甚至深藏于人们的风俗习惯中,所以,文化品牌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普世价值观念的传播过程,持续不断的文化品牌的推介与传播,带来的一定是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

第四,在传播中国文化时,恰当地嵌入中国文化元素。传播活动既是传播者的主动散播过程,也是受众接受过程。欲使受众愉悦地接受你的传播内容和理念,必然要讲究传播的技巧,文化元素的嵌入要恰当而非失当。我们都知道好莱坞在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或者说在推介西方的普世价值,年轻人愿意看;韩剧在叙说的是东方的传统理念,老少愿意看。观众为好莱坞的影片感动,为韩剧的情节而流泪,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影视传播的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元素的恰当嵌入是何等重要,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或者以示丑为乐,又怎能让人乐意接受,又怎能正确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训不胜枚举。

第五,要有文化自信、文化安全意识。崇尚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愉悦是人类共同的特点,当我们打开国门接触来自异域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创造时有的人不免会意识短路,甚至菲薄自己,盲目崇拜,以至于失去文化自信,忘却文化安全。其实,任何文化都有其可贵的内容,它是一个民族长期氤氲化育出来、适宜于这一民族生存方式的式样系统,只有表现的不同,没有优劣的差异。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曾长时间引领世界文明,亲近它、了解它自信心会油然而生;除非你有意无视它,卑视它。有了文化自信才会珍惜这份文化,才会自觉地维护这份文化的存在安全,才会正视它存在的价值,当然包括我们上文所谈的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

(本文刊于《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0期)

上一条:学术队伍
下一条:刘长卿的龙门诗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