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2-11-30

2022112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光炜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北岛作品创作的考订问题”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李勇教授主持,魏华莹教授评议,文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与学习。

讲座伊始,程光炜教授从其在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谈起,引出自己的创作转向。随后,程教授围绕三个问题切入,分别是诗人北岛写作的起点、作品的创作时间与两篇作品《回答》和《结局或开始》的修改。关于北岛写诗的起点,作者本人有“1970年春之说。根据三峡大学谢文娟的硕士毕业论文《北岛年谱》可以证实北岛创作1970年的起点说可信度很大。但在“1970年说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是1972年,或在二者之间。史保嘉认为1971年更为合适,徐晓则力挺芒克的观点,依据《金色的小号》等诗作,坚持1972年才是北岛创作的起始之年。

程教授通过关于北岛写作起点两种不同的看法,启示同学们:当对材料掌握有限时,此时的研究应该善于抓缝隙,见缝插针,寻找关键材料。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前一说为北岛写作的物理时间,即文学史时间,是其处女作诞生的时间,作家此时的创作不够成熟且过于稚嫩。而另一种则是先锋诗时间,徐晓、芒克认为发表于1972年的《金色的小号》具有先锋诗的风格,蒙太奇的手法,通感的运用,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观的转移蕴含其中,他们认为这是北岛作为真正诗人的时间。后来北岛自己也改变了说法,将1972年作为其写作的起点。程教授通过对材料的细致梳理,为我们辨析了两种看法的不同之处,引发同学们思考。

   随后,程教授以北岛诗作《回答》为例,考订了原作的创作时间。关于《回答》文章的创作时间众说纷纭,有研究者怀疑《回答》写于1978之后,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怀疑和觉醒才有了社会条件。而《回答》刊发于《今天》第一期时,是在19764月。史保嘉则认为《回答》萌发于1972年,写作于1973年,而非1978年,原题目为《告诉你吧,世界》。程教授比较认可谢文娟《北岛年谱》中的看法。《北岛年谱》指出:《回答》无论最初在《今天》创刊号上发表还是后来转载在《诗刊》上,后面标示的时间都是19764月,是后来北岛出于谨慎,在这首诗的后面加上的。天安门运动的平反,增加了作品被社会所接受的合理性。程教授为同学们详细地分析了关于《回答》写作时间的不同争议,启示同学们对材料的考察,需要外证与内证相结合,既要有外证的真凭实据,又要精读作品,通过作品携带的内在气息来分析。

   接着,程教授对《回答》与《结局或开始》改后的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他认为,原稿有很多温和之处,写到了温馨的家庭气氛与友谊,表达了诗人在压抑的时代过上温馨生活的渴望。但是这部分的内容后来被改成了抗争、抗辩、怀疑与否定,更适合新中国初期伤痕文学的口吻与主题。程教授以其敏锐的解读使同学们对诗歌的意蕴及其前后的改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程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回顾历史,讲述了写作这篇文章的一些情况,带领同学们做了简单的回顾与更进一步的阐释。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辨别手稿的依据,启示同学们从事学术研究要依据外证,结合内证,进行科学严谨的考察鉴定后得出结论。

程光炜教授以其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扎实的史料功底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线上讲座。魏华莹教授就此次讲座进行评议,魏教授从程光炜教授研究的概况与近年来的研究转向出发,分享了聆听讲座后的感悟与思考。

在交流互动环节,程光炜教授热情、细致地回答了师生的提问,使讲座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讲座最终在师生们真挚的感谢与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华南师范大学蒋寅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下一条:文学院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