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先生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2-12-13

2022年12月12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德明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作为交流方法的讲故事”的线上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梁帅副教授主持,霍志刚讲师评议。来自郑州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河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在线上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安德明先生指出,“讲故事”已不只是具体民间文学的讲述活动。它以具体故事讲述和表演行为所蕴含的基本属性为基础,又被赋予了超越特定讲述行为的更加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千百年来人类所共有的行为,“讲故事”以其在特定语境中交流表达的具体活动确立和积累的基本机制,构成了面向当代、面向新形势下的实际需要的重要交流形式。

首先,安德明先生对“讲故事”进行了一个定义:既指具体的民间文学讲述(表演)活动,又指蕴含着具体讲述活动所确立的基本属性又超越了具体行动的特殊交流形式。“故事”指的是一切包含情节的叙事,而在交流形式的意义上,“故事”又是指所有适合交流各方要求的、被运用交流技巧加以表达的内容。

然后安德明先生以《邹忌讽齐王纳谏》和《一千零一夜》等故事为例,阐述了“讲故事”在常交流中的强大威力,甚至可以作为特殊交流方式和生存策略而产生出色效果。安德明先生同时指出“讲故事”不仅为具体实践的顺利完成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而且构成了许多经典文献或宏大叙事赖以行文并得以传世的基础。安德明先生举例道,《论语》和《孟子》除了包含大量叙述主人公通过讲故事来达到劝谏、告诫、教导等目的的内容,大多数篇章的文体本身,都是在“讲故事”。还有许多重要的宗教经典文献,也多是以讲故事为重要方式乃至基本框架而构筑起来的。比如整部《圣经》文体的核心特征就是讲故事,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均以讲故事为基本框架来展开。据此,安德明先生总结道,故事讲述形式所蕴含的质朴性与亲和力,为强化思想言说的实在性和神圣性奠定了厚重基础。

紧接着,安德明先生以苏秦故事、自己的田野调查等为例,阐释了表演理论或交流民族志视角下讲故事的内在机制,必然包含四个要素:首先,交流双方(或多方)之间达成了有关故事讲述共同话题(内容)、立场、态度,以及共同认可的交流氛围这尤其表现为相互尊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以及通过表演(讲)活动来推进故事的达成的共同目标。这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其次,交流各方拥有共同的语言,这既是指相互理解、共同使用的言语,也包括相互认可和接受的言说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亲近的、平和的、平等的、趋向于积极沟通交流的。第三,交流各方了解和掌握相同的语料库或知识库。第四,交流各方拥有共同的修辞策略和象征体系。

随后,安德明先生指出,作为交流方法的讲故事在一般交流中有很大的意义,从民俗学表演理论的视角来看,讲故事可以视为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故事本体及其价值的实现,不在于其文本的内容,而在于文本呈现的方式或形成的途径。这个途径,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特殊的交流平台,构筑了一种特定的主体间的交流关系,为交流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众声共鸣的机会。故事的内容必须是讲者和听者共同协商的结果,交流各方都平等地具有表达的权利和自由。这就使得 “讲故事”的交流,对交流各方而言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亲近感。

最后,安德明先生拓宽了视角,认为“讲故事”的交流方式为交流各方达成最大程度的妥协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期待的是,在当前国际社会面临诸多新的矛盾与挑战的情形下,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讲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交流的一种新视角。

安德明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线上讲座。霍志刚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对此次学术讲座进行了评议。在交流互动环节,安德明先生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详尽解答。讲座在师生们诚挚感谢和真挚祝福中圆满结束。

本讲座系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濠梁讲坛”第九讲,由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研室协办。至此,“濠梁讲坛”系列讲座落下帷幕,再次感谢各领域专家们的学术分享。同时欢迎广大专家学者今后做客郑大,进行学术交流。

 

供稿:韩谱 梁帅


 

上一条:南京大学徐雁平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下一条: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何弘主任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