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理事会暨“全球史中的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2022-12-11)会议纪要及会议录像链接

作者: 时间:2022-12-13 点击数:

2022年12月11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理事会暨“全球史中的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主论坛第二阶段的各项议程顺利展开。


主论坛:主旨发言(二)、闭幕式

大会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教授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梁展研究员共同主持,共安排了四场主旨发言。国内外专家、教授及其他师生共计千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6E50D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蒋洪新教授

6BA97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 梁展研究员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聂珍钊教授作了题目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基础理论架构的思考”的发言。他认为文学理论的传统理论架构包括道德伦理架构和审美架构,但以上两种架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因此需要进行文学基础理论架构的创新,在科学引领下寻找文学理论跨学科新构架,实现文学理论及其观点的突破与创新。

7F511

主旨发言嘉宾 聂珍钊教授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以“赫列勃尼科夫:诗人的诗人与历史的诗人”为题,在最新出版的赫列勃尼科夫诗集的基础上,对其作为诗人的两面性,即注重诗人“社会担当”的“历史的诗人”一面和注重诗人“语言实验”和“文字游戏”的“诗人的诗人”一面,进行了深入的辩证思考,提出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正是诗人独特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将其创作的两面性高度统一起来。

79013

主旨发言嘉宾 郑体武教授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吴晓都研究员从著名俄语作家果戈里的乌克兰民族身份出发,对果戈里的多部作品中的乌克兰民族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进行解读,指出果戈里的乌克兰书写担负着传承古斯拉夫文化的特殊使命,他的乌克兰书写以及“乌克兰观”有助于后来者认识乌俄民族关系及其文化渊源。

7E8BD

主旨发言嘉宾 吴晓都教授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青龙的发言题为“区域国别学研究与外国文学研究”,他聚焦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构问题,深入阐述了该学科的学科内涵,主张从大格局、大视野来看待国家设立该学科的人物,既要将区域国别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百年目标”以及中国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也要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求结合起来。外国文学研究与区域国别学密不可分,可有助于我们深刻洞悉对象国或者区域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图谱的变迁,从而为学术研究和咨政建言服务。

8115B

主旨发言嘉宾 彭青龙教授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蒋承勇教授主持,首先由钟志清研究员、刘建军教授、何宁教授、殷企平教授、涂险峰教授、范晔副教授、李志强教授、朱振武教授、高晓玲教授分别对本次会议五个分论坛的发言做了汇总报告。

接着,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杨金才教授对本次大会做总结发言。他对本次会议的召开工作表示了肯定,对主办单位组委会的组织和领导表示感谢。他热忱洋溢地称赞了承办单位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以及会务组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本次会议工作中兢兢业业的精神和令人动容的热情。他对所有大会主旨发言进行了总结点评,对参与大会主、分论坛发言、主持、评议的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最后,由下一届年会的承办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涂险峰教授致辞,涂教授对武汉市和武汉大学进行了热情生动的介绍,对来年年会的前景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9A1F2

大会总结 杨金才教授

EAD7A

(与会嘉宾合影)


平行论坛一:比较文学与东方文学 

本论坛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主持,五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的高峰枫教授以“‘吠陀就是我的旧约’:殖民语境中的圣经”为题,深入讨论了印度学者对旧约的宗教本土化思想。秉承印度教传统的印度学者将本国古老的宗教传统带入与传教士的对话之中,让旧约在殖民地语境下、在与另一种宗教传统的比照下,降格为某一特定民族的宗教经验史。北京大学的林丰民教授从文明互鉴的视角,探讨了阿拉伯文学与欧洲文学相互影响的历时性脉络。他指出,中古时期主要是阿拉伯文学对欧洲文学产生影响,如玛卡梅体故事对流浪汉小说的影响等;近代以来则主要是阿拉伯文学受到欧洲文学文化的影响,如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都是受到欧洲文学的影响等。青岛大学的侯传文教授从全球史的视域下观照东方文学总体。他发现新时期以来我国东方文学的总体研究和比较研究缺乏全球整体意识,过分强调东方文学的独立性和个性,忽视了东西方文学的全球联动以及东方文学的全球意义,而全球史视角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东方文学总体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北京大学的孔雀助理研究员以埃及女作家丽姆·巴斯尤尼的小说《那些人之子——马木鲁克三部曲》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文史互证和文本解读,指出该作品不仅重构了马木鲁克人的历史,还启发了读者对埃及民族和身份认同的重新解读。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的发言题为“群岛诗学:加勒比文学的精神地理学”。她认为,加勒比地区见证并参与了西方与东方、旧大陆和新大陆、欧、非、亚三大洲以及西荷、英、法四个殖民帝国以及美国之间的历史。独特的政治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景观赋予了加勒比文学独特的艺术生产力,特有的美学经验反映的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性,成为一种“群岛诗学”。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刘建军对五位专家的发言做出了生动、全面、深刻的评价。他首先指出,本场的研讨都是围绕着边缘文学展开,都指出了文化比较的核心其实是思维差异的比较,且各位专家的研究新见叠出,很有启发意义。高峰枫教授的研究具有一种重要的文化比较方法论价值。宗教文化隐含着文化的基本模式,是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和思维模式。该研究抓住了文化比较的核心,使我们认识到不同文化的本质是相通的,但相通是具有阶段性的,这一发现为共同价值观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林丰民教授的研究十分重要。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有几次大的交流现象,阿拉伯文化和欧洲的希腊罗马文化之间具有很强的同源性。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在不同时期这种互相影响的走向不同,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的交流是一种重大文化交流现象。侯传文教授提出了东方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东方文学不受重视?刘教授认为,这里面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一、东方到底是哪里,我们必须搞清楚东方文学中的“东方”范畴。二、要反思以西方文学的研究理路来看待东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史的问题。孔雀老师的研究出发点虽小,却涉及到埃及人今天复杂的身份困境。刘教授敏锐地指出,其困境可能是因为埃及身份长久以来是被西方所塑造的。周敏教授的研究则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边缘的、弱小的文学在强大文化影响之下如何保持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又能避免完全走向群岛意识,避免再次成为西方“凝视”下的客体。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师生又对刘教授的评议给出了积极的回应,整场研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8391A

(与会嘉宾合影)


平行论坛二:英语文学

本论坛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徐德林研究员主持,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殷企平教授评议,来自不同院校的四位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靖的发言题目为“暗哑的《船歌》——超验主义诗人钱宁文学生涯述评”。诗人钱宁于 1840 年代加入康科德文学团体,与梭罗最为友善。在爱默生扶持和指导下,钱宁先后发表两部诗集,引起文坛瞩目。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钱宁未能实现爱默生、梭罗等人的期许。作为康科德文学圈中一名最长寿者,同时作为超验主义运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在晚年颇受尊崇,然而自 19 世纪中期超验主义文学式微后,除了一部梭罗传记,他再无任何重量级诗文发表——这位当年以一曲《船歌》震惊文坛的天才诗人最终沦为一名循规蹈矩的平庸作家,结局令人浩叹。杨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钱宁的文学生涯,探讨了爱默生诗学观对钱宁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对超验主义文学运动的成就及局限性作了简要评判。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罗良功教授的汇报题目是“跨国文学社区视角下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罗教授指出,发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纽约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被认为是美国非裔历史上第一次文化运动,奠定了美国非裔文学和文化的现代化基础及其在美国文学版图中的地位,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跨国影响与国际意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跨国文学社区为视角重新考察哈莱姆文艺复兴,不仅有助于揭示其作为一场跨国文学和文化运动的性质,也重新发现了这场运动的跨国性动力来源及其跨国影响。罗教授认为,哈莱姆文艺复兴是世界非裔文化复兴运动,也是美国文学独立的标志性事件。

来自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的段汉武教授以“《死者》中的海军元素与帝国意识”为题,指出乔伊斯以海军服为契机,塑造了康斯坦丁及其兄弟加布里埃尔两个角色,并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结合,展现出20世纪末英国海军的消极形象,与上个世纪形成鲜明对比。综合乔伊斯在故事中表现的细节以及其中关于英国殖民扩张的点滴,可以解读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皇家海军在当时公众中的形象特征以及扮演的角色隐喻。乔伊斯在字里行间展现出对英国海军的消极萎靡、对英国势力扩张的沉默态度。《死者》通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向公众叙述出一个英国海军形象没落的短暂时期以及其中帝国意识构建的宏大视角。

暨南大学的蒲若茜教授带来了题为“‘X一代’亚裔美国诗歌的形式探索”的报告。“X 一代”亚裔美国诗人出生于或成长于“民权运动”之后,深受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其诗歌创作手法极具实验性,将流行文化元素、互联网新文体、种族歧视等融为一炉,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和研究价值。与此同时,“X 一代”亚裔美国诗人继承第一代亚裔美国诗人传统,对“双语、多语”、“双文化/多文化”的写作传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蒲教授指出,由于“X 一代”亚裔美国诗人所处的族裔环境、心态的改变,他们的创作表现为对多族裔、多文化的更加包容,其创作为多种语言、多元文化在文学中的汇通提供了绝佳范本。“X 一代”亚裔美国诗歌中多元文化的呈现,也可探知经济、政治博弈与时代大变迁中文学所体现的人心与人性的选择。

本场研讨会气氛友好,主题明确,讨论积极。殷企平教授就四位专家的高质量发言做了精彩点评,各位发言专家也就殷教授的评议进行了深入探讨。

D9020

(与会嘉宾合影)


平行论坛三:欧洲文学一组

本场研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教授、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文铮主持,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涂险锋教授担任评议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方婴以“圆目巨人神话的政治史学含义”为题进行发言。她认为,自然状态与政治状态是近代以来的欧洲政治哲学的首要论题。这个问题最初肇端于古希腊诗人荷马笔下的山地强力巨人族库克洛普斯与技术文明代表海洋强族费埃克斯人的对决叙事。这个史诗细节历来引起不同时代思想家的关注,首先是柏拉图的《法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继而是古罗马史家波里比乌斯的《罗马兴志》。似乎古典政治哲人关注的最佳政制问题在这一神话叙事中获得某种支点,更是“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古老政治论断的不同层次地阐释。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意语系范晔副教授以“目光的诗学:以西班牙十六世纪两首经典诗作为端绪”为题进行发言。他尝试以十六世纪西班牙诗坛的经典之作《灵歌》(圣胡安·德拉·克鲁斯)与《静夜》(路易斯·德莱昂)为考察对象,结合自西塞罗以降的古典传统和基督宗教的解经传统,勾勒其中的历史源流与各自的心路轨迹:一为“雅歌范式”下追寻与合一的目光 (《灵歌》),一为通感联觉性的目光,“看”到宇宙间的天籁《静夜》)。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意语系闵雪飞副教授以“《天音》、象征与帝国想象——论佩索阿的神话诗学民族主义建构”为题进行发言。她认为,佩索阿在生前唯一出版的葡语诗集《天音》中,重新整理了葡萄牙的历史,将其融进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坐标的象征与神话系统,发展出一种新的历史观,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帝国想象。由于《天音》的出版与“新国家”政权民族主义宣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被视为民族主义文本。佩索阿的民族主义并非传统民族主义,而是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神话诗学民族主义。佩索阿对传统民族主义的改造包括物质要素的精神化和迷信的理性化两个过程,经由象征诗学,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融合构建成独特的文化帝国乌托邦。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莉教授以“‘姐妹情谊’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学表征”为题进行发言。“姐妹情谊”不仅指女性之间的友谊,也包含了她们基于共同的权利诉求和理想愿景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它的形成与发展同全球范围内女性获得平等权力的斗争密不可分。在西方文学史上,女性间的友谊经历了被屏蔽、被否认的漫长过程,直至15世纪才出现了女性对她们交友权力和能力的辩护;17-18世纪,在中上阶层女性主导的文学社团中,女性的友谊得到承认并得以加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对情感的强调和重视间接地鼓励了女性友谊的表达;进入20世纪以来,“姐妹情谊”逐渐发展成为政治术语、文化符号而越来越大众化、生活化,同时也走向庸俗化倾向;与此同时,作为女性诗学话语的“姐妹情谊”吸引了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她认为,“姐妹情谊”经历了从私人情感走向公共领域,从家庭范围内的亲密关系走向文化共同体的历程。“姐妹情谊”是一种多元文化聚合体,它将理想共同体的追求比拟为和谐家庭关 系的实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表征。

本次研讨会学术氛围浓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涂险峰教授作为评议人对各位专家的报告做了精彩点评。此次研讨会设计内容多样,呈现出不同研究领域和分析方法的碰撞,各位与会者受益颇丰。

89D83

(与会嘉宾合影)


平行论坛四:欧洲文学二组

本场研讨聚焦全球史中的欧洲文学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线上近百人参会。会议由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部主任张冰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志强教授评议,共有三位专家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金雯教授以“16-18世纪世界史书写与‘比较思维’的兴起”为题,认为16-18世纪是世界史书写兴起的时代,这段时期的基督教视域下的人类同源论、贝尔尼埃和孟德斯鸠等人的启蒙思想以及当时的一股“反启蒙”思潮使得西方思想家的世界史写作从基督教一元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同异关系更为哲学性的思考,孕育了现代“比较思维”,凸显了西方现代性的世界性起源。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刘亚丁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俄罗斯历史和文学文献中的‘看东方’”,他指出12世纪丹尼尔的《游记》和15世纪阿法那西·尼基金《游三海》叙述了俄罗斯人直接观照东方的经验,近代以来,塔吉谢夫的俄罗斯史著作借助转述古希腊的文献来作间接的东方观,19世纪以来卡拉姆津的《俄罗斯国家史》提供了有关东方的信息,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同样展开了东方想象。俄罗斯人观照东方的不同视角与其观念有关,其中“俯视者”应该是受到了“莫斯科—第三罗马”说余绪的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林精华教授以“现代文学批评在俄国的形成与维也纳体系”为题,认为俄国借助在抵抗拿破仑战争中的功绩,在维也纳会议期间获得了很大的话语权,成为“维也纳体系”所确定的欧洲秩序重要力量。而在这个体系运行 20 年之后别林斯基在首都开启了职业批评活动,这些文学批评实践推动了文学在俄国转型,即浪漫主义俄罗斯化,还确定了一批文学经典,后人从他的批评实践中总结出可操作的方法,使得现代文学批评在俄国得以确立。

三位专家的各自发言之后,李志强教授分别与各位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评议和交流,认为老师们不同角度的阐述都很有启发,并且其中的很多问题一直延续到当下,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李志强教授也提出了他的个人观点,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本次会议最后圆满结束。

9FD74

(与会嘉宾合影)


平行论坛五:文学理论与学科发展

本场研讨邀请了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高晓玲教授为主持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李永平教授为评议人,以及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所的四位专家为发言人。

第一位发言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尚必武教授带来了“诗学、阐释,抑或工具箱叙事学本体论的历时考辨”的发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和批评气候的变化,从历时维度考辨叙事学本体论的三种形态,即具有诗学性质的叙事学、支持阐释的叙事学以及作为工具箱的叙事学;

第二位发言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加兴教授进行了“巴赫金文学语言观刍议”的分享,从文学语言的特点、准直接引语、杂语和他人的话语,以及语调这四个方面具体探讨巴赫金对文学语言理论的贡献。其中“文学语言的特点”和“准直接引语”是重点研究,有助于把握文学语言的总体特征,深入挖掘文学语言的话语类型和结构成分;

第三位发言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苏晖教授做了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资源研究的问题域”的报告,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资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涵盖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包括中国和西方理论资源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在理论资源基础上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拓展研究的方向和可能性;

第四位发言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李锋教授带来“新历史主义与或然历史叙事:两种历史观的比较”的发言,首先阐释了豁然历史/架空历史的概念,将之与新历史主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包括历史的复数化与互文性、历史的文本性与叙事性、历史的非线性结构、历史的对话性、当下性与未来性等,并在最后指出这两者对当下的指涉,尤其是历史和现实的互动;

研讨会的最后,李永平教授就六位发言专家的精彩呈现分别做了认真且细致的评点,对每位专家的发言内容都进行了具体概括和总结升华,并提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深刻思考。

99B77

(与会嘉宾合影)


会议录像链接(有效期:均于2023-01-10到期)

1. 主论坛:主旨发言(二)、闭幕式

录制文件:

https://meeting.tencent.com/v2/cloud-record/share?id=7b95338f-6397-4383-a502-82e61087b62f&from=3

录制文件二维码:

29AF

2. 平行分论坛一:比较文学与东方文学

录制文件:

https://meeting.tencent.com/v2/cloud-record/share?id=16f86411-0716-4cb7-a83f-a7086d8b8a2d&from=3

录制文件二维码:

3AF3

3. 平行分论坛二:英语文学

录制文件:

https://meeting.tencent.com/v2/cloud-record/share?id=e671ff3b-0e84-49a4-91f9-04b30742b892&from=3

录制文件二维码:

5BAB

4. 平行分论坛三:欧洲文学一组

录制文件:

https://pan.baidu.com/s/1uE4Y-fNEWn1-uSvDE_gEfg

录制文件二维码:

23E6D

5. 平行论坛四:欧洲文学二组

录制文件:

https://meeting.tencent.com/v2/cloud-record/share?id=e1e3985a-4b55-4f0c-8a0b-626aab021f3b&from=3

录制文件二维码:

5504

6. 平行论坛五:文学理论与学科发展

录制文件:

https://meeting.tencent.com/v2/cloud-record/share?id=46c3b3a9-5f34-4f3a-904a-1f71c3eeb238&from=3

录制文件二维码:

4A19



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