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活动
【通讯】《厚植力学沃土 培育专业人才》——记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青年师德师风标兵培育者刘雯雯
发布人:蒋培培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1日     阅读次数:

2020年12月19日,在河南省第二届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决赛现场,一位娇巧、文静的年轻教师,以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实景演示与适时互动、沉着应对解答专家问题,经说课、模拟授课、专家提问三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斩获本次大赛工科组特等奖第一名,她就是我校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刘雯雯老师。



“长大后成为你”是她儿时的梦想,梦想源于她的母亲,母亲是中学教师,小时候的耳濡目染,母亲对教书育人的执着、爱岗敬业,激发她长大后成为母亲那样的人民教师。后来的学业,不同阶段老师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心有所往,终至所归”,博士毕业后毅然决然地走上教育教学岗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走上高等教育的殿堂,如何“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她入职后一直思考的问题,知识的梳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向老教师学习是首要选择,听课、请教、琢磨、领悟,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悟透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很快进入角色。

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言传身教,高标准、严要求地把每一节课、每一分钟都讲好,是刘雯雯的教学底色。正如她所说的:“把该讲的知识点、难点讲清楚了,看着学生脸上有笑容,上完课会有特别酣畅淋漓的感觉。”同样的课程,即使多年来已讲解多次,刘雯雯也始终坚持精心备课,从不同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重点、难点。刘雯雯潜心治学,将传统课堂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利用线上雨课堂、学习通等手段节约课堂时间,助力课堂效果的提升。借助这些先进的工具,引入更多的工具把课堂变得更活跃,等于说是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积极性,注意力更集中,跟上老师的思路。”她会在课前发布问题,方便学生提前了解基本知识,并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找到学生的薄弱点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点面结合的讲解,之后,她会再设计一些更高阶的工程实例、题目和挑战性任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继续做延伸。通过任务式教学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知识真正用起来,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学生无法到校听课,这对每位教师都是一场考验,线上教学是不二选择,突发状况,时间紧任务重,不但要完成自己线上课程的规划设计,同时作为学院教学秘书,还需要指导其他教师适应线上教学新模式,好在她有慕课的经验,深感线上课程讲授的难度,同时认识到,线上、线下课程的利弊:“传统的课堂会存在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导致参与感减弱,课堂效果也会降低。因为疫情,我们只能进行线上授课,确实讲起来比线下难很多,我们无法get学生的眼神,对于课堂进度的把握,也会不如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但是,线上授课有回放,可反复观看又是它的优点,再结合中国大学慕课网众多经典慕课,为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增添了很多优秀资源。”她也指出,受疫情和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上课模式也不能完全回复到传统课堂了。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寻找线上、线下课程的契合点,是刘雯雯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她着力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讲课时注重课堂引入,通过设计小视频、PPT动图,有效结合工程案例和生活实例进行数值模拟,把结果形象化展示给学生。她举了两个例子:“例如一个人看手机会造成脊柱弯曲,就可以与本节课组合变形’内容相结合;可以通过工字型截面模拟图看应力逐渐变大的过程,形象展示这种截面的性质和弯曲变形。”这就达成了师生的双向交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头脑风暴”。“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怎么去结合呢?我们也是想了很多方面,”说着,刘雯雯起身,小心翼翼地从纸箱中拿出了学生制作的桥梁模型,边说边用手势比划:“材料力学讲拉、压、弯、剪、扭这些基本变形,这一模型就是从桃花峪黄河大桥的结构上寻找结合点,进行受力还原和性能提升。”刘雯雯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出每一个学生未来道路上独一无二的“小火花”。

慕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模式,只有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推动教学的改革。刘雯雯讲授的《材料力学》课程被批准线上慕课建设。慕课是个新生事物,需要自己去探究,仅前期准备工作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完成,从理清思路、设置知识点框架,到寻找资料和拓展素材、制作并修改ppt 和小视频、添加课程思政内容,再到撰写、录制讲稿,并琢磨独特的设计点。录课过程中往往站得腰背酸疼,甚至没有意识到已经天黑。如此不断润色并就专业知识、镜头切换、素材插入甚至字体等方面和录制公司反复沟通修改,由王利霞副院长、李晓玉老师和刘雯雯共同录制的《材料力学》慕课终于在中国大学生慕课网上线,目前第5次开课,选课学校40余所,选课学生七千余人。该课程获批河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并荣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一等奖。

刘雯雯后续又主持了《工程力学》的慕课建设,获批河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参与了文化素质类通识课程《力学中的诗与美》慕课建设,上线新华网课程思政板块,向社会大众普及文字之美、力学之美、科学之美。



在任班主任期间,刘雯雯经常组织班会,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为新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树立职业理想,还代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厚山,进行读书分享,为同学们带来中秋月饼欢聚一堂。对于学生考研或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刘雯雯经常会通过电话、微信或宿舍走访的方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提出建议。对于一些缺乏专业认同感的学生,她会为学生讲述,力学是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其理论是大工科类学科的基础和支撑,其领域涉及土木、水利、机械、航空航天、能源、环境、生物工程等,并告诉大家力学历史悠久,力学人才辈出,我国著名力学家钱学森、周培源、郭永怀先生临危受命、无私奉献。新时代,力学在高铁、航空航天、桥梁建设等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成就斐然,对相关工程领域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国力提升“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将力学原理应用重大工程实现量到质的飞跃、点到面的提升,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为中国巨轮前行增添了澎湃动力,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她鼓励同学们学习力学前辈、掌握力学原理、讲好力学故事、助力国腾飞!刘雯雯的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无微不至的话春风化雨般融入每一位同学的心田,增添班级凝聚力的同,也荣获2014年度郑州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作为学院的教学秘书,刘雯雯从事教学管理工作10年来,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投身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有热情、有思路、有创新、有成效,用自己的一份责任心、一颗爱心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如工程力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力学学科博士点建设工作;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学院新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的起草;每一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向选题、中期考核、答辩安排、格式讲解、重复率审查、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教学档案和教学制度的整理等等,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荣获2014和2019年郑州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本科教学评估先进个人。

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和勤恳踏实的教育风范,使得刘雯雯在教学育人领域斩获颇丰。她主持和参与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教改项目9项。获得2013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2021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0河南省第二届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工科组第一名),2020郑州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2013和2019年郑州大学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20122020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20郑州大学两学年教学优秀一等奖,2013和2019郑州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2015郑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教师”荣誉称号等。

在科研方面,刘雯雯求真求是,力臻完美。时刻关注前沿信息,沿课题方向深入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等多个项目的科研工作;主持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及噪声基本问题研究” 等多个研究项目。迄今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14篇,发明专利3项。

本着对教学的一腔热血,对学生的殷殷期待,刘雯雯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思考专业本身和学生未来人生的有机连接,着力为学生展示力学学科的魅力和前景,为学生搭建力学到工程的桥梁,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助力梦想与事业的辉煌!



中国力学学会 | 中国高校力学课程网 | 《工程力学》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