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风采
活动掠影 秦志远:使命在心... 吴文胜:深耕校园...
马翠丽:礼仪之花,将会议中心打造成后勤品牌

马翠丽,会议服务中心组长。2014年,马翠丽来到郑州大学后勤集团工作,此后,她用自己的细心和坚持,默默坚守和奉献在会务服务工作中,赢得了“礼仪之花”的美誉。

业精于勤,在工作中践行匠人精神

会议服务中心现有7名服务员,8名保洁员,负责行政楼23个会议室、2个报告厅的会务服务,服务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为校内各使用单位提供各类会务服务。马翠丽深知,会议中心是展示学校工作的一个窗口,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的形像。自从进入会议中心工作,不管会议大小,马翠丽都认真对待,经过千余场会议的锤炼,她练就了一身“功夫”。

作为会议中心组长,马翠丽每次都亲自做好会前各项沟通工作,用心倾听主办部门的要求,并落实到会议的每一个环节。马翠丽时刻关注会场情况,真正做到“手勤、脚勤、眼勤、嘴勤”,随叫随到。整个会场中的点滴细节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参会人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她都能马上领会,无论是路线引领、设备调试、倒茶添水,还是协助与会人员处理紧急事宜,都有条不紊。

善于总结是马翠丽的工作特点。每次会后,马翠丽都会和大家总结会务服务工作中的得失,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接待方案,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她经常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言传身教“服务至上”的宗旨,苦练基本功,无论是微笑、仪态、站姿、倒水姿势等训练的结果,还是落实会场布置的成果,都力求做到最好。

以身作则,带领会议中心迎难而上

由于会务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马翠丽却从无怨言。虽然会议中心人员紧张、工作紧张,但在她的带领下,会议中心总能迎难而上,做好各类会务服务保障。

2018年6月,马翠丽刚担任会议组长,中心一共有5名服务人员,其中包括1位怀孕的同事、2位刚入职的新同事。当时,会议中心面临会议多、人员缺乏、经验不足等困难,马翠丽一个人扛下了大部分的工作。那段时间,马翠丽每天奔走在各个会场,忙到脚肿的穿不上鞋。

2021年3月的一天,学校计划召开重要会议,为了满足座位需求,会议室所有桌子须临时换成1米小桌。得到消息时已是当天晚上下班时间,马翠丽立即召集人员返回工作岗位,按照方案布置会场,和同事一起将21张实木桌子撤出,重新用1米小桌摆格局、铺桌布、烫桌裙、会场消杀、摆台签、放杯子和资料,直至第二天凌晨3点所有工作到位,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7点前,她又提前来到会场准备会务服务。学校领导给予会议中心高度肯定,称她们是一支能战斗能吃苦的队伍。

乐于奉献,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马翠丽经常在工作例会中给同事们强调:“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一件事,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干好。这是我的宗旨,也是我的工作态度。”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高校后,各类会议明显增多。2016年会议中心会务服务710场会议,2020年则为1539场,工作量增加了一倍多。一个会议室每天都会有两场以上的会议,一场会议结束后需要紧锣密鼓地准备下一场会议,马翠丽和同事们常常忙的一天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无法按时吃饭更是司空见惯,有时甚至晚上11点才能下班。

每次遇到学校的重要接待、重要会议,前一天晚上马翠丽都会把会议流程及细节首先在大脑里“演练一遍”,生怕疏忽大意出差错。她的手机向来畅通,时刻准备服务紧急会议,甚至自己生病了,心里记挂的还是工作。

2019年6月,马翠丽因胃疼去医院做了全麻的胃镜手术。刚办理完住院手续,就接到学校第二天有重要接待的通知,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在医院输完点滴,就坚持回到工作岗位,忍着身体的疼痛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由于经常性的加班,马翠丽无法好好照顾家庭,但家人们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她曾说:“工作中,我上班不分早晚,不分工作日、节假日,无论什么时候需要,我保证随叫随到。但作为母亲,我却愧对我的女儿。”2021年2月底,马翠丽女儿因为脚骨折,在骨科医院做手术,正赶上学校刚开学,安排召开重要会议,她匆匆把女儿托付给婆婆照顾,连续两天全程在会场保障,只是在晚上布置完第二天的会场后才能去医院陪孩子。

马翠丽常说:“无失误、无过错的会务服务保障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造成失误,丢的是学校的脸,是给学校抹黑。”在马翠丽眼里,会务服务工作无小事,兢兢业业、细心周到是她的坚持,也是会议中心的品质。正是这份作为后勤人的自信,作为郑大人的骄傲,让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初心,带领会议服务中心在一次又一次的会务服务保障中展现郑大后勤的良好形象。(作者  董旭霞)



上一条:赵斌:守护每一件快递 服务“最后一公里”

下一条:王国贤:精湛技术服务师生,工匠精神感染职工

关闭

地址:郑州大学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