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师资力量>>化学工艺系>>正文

许敬亮 学科特聘教授

2020/07/09 发布人:赵笑统 浏览次数:

DD6

姓名许敬亮

学历/学位:博士

工作单位: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职称/职务: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

导师类别:博(硕)导

学科方向:生物质综合利用开发  生物大健康技术研发

电话/手机:13580316368(微信同)

电子邮箱:xujl@zzu.edu.cn

团队简介:https://www.x-mol.com/groups/LBV



教育、工作经历:

2003.09-2006.10 南京农业大学,环境微生物工程,博士

2006.10-2018.05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历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2014.02-2015.02 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合作导师为美国生物能源界泰斗Bruce E Dale教授

2018.05-至今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学科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方向

1.生物质综合利用

  • 生物质基材料催化制备;

  • 燃料电池制备技术开发;

  • 木质素基高附加值产品催化制备;

  • 纤维原料高浓底物酶解工艺开发;

  • 能化联产工艺技术开发。

2.生物“大健康”技术研发

  • 稀有功能糖催化制备;

  • 微藻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

  • 生物医药、食品和保健品等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研发。


个人简介:

目前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和地方突出贡献人才;任中国生物化工专委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质能专委会委员、河南省造纸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专家、青年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广东省、江苏省、江西省、四川省、河北省等科技计划(奖励)评审和科技咨询专家、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会评和现场考评专家等。

目前,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期刊论文近200篇,其中包括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67篇,含ESI高被引论文2篇,热点论文1篇,SCI论文总被引超过2700次,h-index为31;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7项,授权美国和澳大利亚发明专利各1项;主编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参与制定国家和地方能源发展规划14部;主持完成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8项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正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面上项目、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的实施。迄今,共主持各类纵横向项目30余项,累计纵横向科研经费超过3700万元。


近年主持的代表性纵向科研项目:

(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利用废气培养微藻制备燃料乙醇关键技术,359.0万;

(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纤维素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流化床反应器研究,61.0万;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蔗渣水解液态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关键技术与示范-蔗渣原料酶解-发酵工艺技术开发,300.0万;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固定化微藻细胞两段培养协同增效脱氮除磷机理研究,105.0万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谷氨酸棒杆菌α-酮酸代谢的异戊醇生物合成基础研究,60.0万;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解脂耶氏酵母利用纤维糖合成支链长链醇代谢调控研究,63.0万;

(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秸秆高浓底物酶解关键技术,64.0万;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韩合作与交流项目利用木质纤维素原料生产合成异戊醇研究,8.0万;

(9)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纤维原料全组分高值生物转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100.0万;

(10)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生物质高值化利用,100.0万;

(11)河南省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优势学科培育类重点项目,纤维原料低碱预处理对纤维素酶水解性能影响的过程机制研究,80.0万;

(12)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专题咨询研究项目,河南合成气资源化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41.0万;

(13)“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纤维糖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0万


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

生物化工(081703)、材料与化工(085600)

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

化学工艺(081702)、生物化工(081703)、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085600)、生物与医药(086000)


生要求:

学风端正、踏实肯干、诚实守信;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

上一条:邱恒山 学科特聘教授                 下一条:应汉杰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