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作战 协同攻关 出大成果--刘宏民主任接受“郑州大学报”专访

作者:化学系 时间:2005-06-02 点击数:


来源:郑州大学报作者:方若虹

    化学系是我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最具实力的院系之一。该系主任刘宏民教授长期从事天然活性物质化学研究,在药物化学、新药设计与合成以及药物合成新工艺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完成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多项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评为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采访刘宏民教授,记者始终被他言谈话语中洋溢着的一种全新的大学科观念包围着,这里面,饱含着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理念的新的认识和追求,那就是,以高度合作的精神,建构大学科平台,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产出具有原始性创新的、能够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成果。

曾经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刘宏民,对国际上科学研究的新趋势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他认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促进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国际诺贝尔奖成果看,许多分子科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多学科完美结合的产物。化学学科过去被认为是纯理科,现在看来,化学与生物、材料等多学科从分子层面上进行深层次的完美结合必定能够产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成果。他说,时代不同了,科学研究的单兵作战、散兵游勇是不会产出大的标志性成果的,必须结合相关学科,找准共同的方向,在一个大的平台上协同攻关,才有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可能。

那么如何建立这样的平台呢?刘宏民教授的回答很干脆:合作。他说,合作精神太重要了。他以药物科学研究为例阐释科研合作的重要性。一种新药的产生,要经过合成、先导物确定、药理、毒理评价,质量标准,稳定性,理化性质等药学研究,制剂学研究,临床评价,新药报批、上市、工业化生产等复杂的程序,需要多学科的参加才能完成。对化学系的药物研究来说,药物合成是其强项,但在药理、毒理评价方面,我校医学院有更强的优势,近年来双方加强了这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刘宏民教授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的科研项目“抗癌1类新药OGP46的研究与开发”被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正是得益于与医科所王庆端、药理学研究室医学科研人员的精诚合作。刘教授说,如果没有这种配合,是不可能这么快就拿到这个大项目的。看来三校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的确为科学研究深层次、高效便捷的合作提供了机遇。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让刘宏民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心:学科上的强强联合产生的效益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肯定会是一加一大于二,甚至是相乘的效益。“关键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一味地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小打小闹是做不成大事的。”
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平台,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刘宏民教授很赞同申长雨校长在学校规划中提出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他认为,首先是要有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覆盖相关的各个学科,带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形成几个有影响的群体。这样的科研团队不是强行组建的,而是在一个共同的研究方向上自愿结合的,作为系主任,需要做的是掌握正确的导向性,要支持那些有基础的、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有能力出大成果的学科带头人。目前化学系在物理有机与金属有机、食品安全评价、药物研究、工业催化、功能配位化学、环境科学与研究等方面拥有一批实力强的带头人,今后在保持物理有机与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传统优势的同时,要重点发展这些研究方向。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刘主任希望化学系近期能够发展一批博士生导师,引进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他更希望有一批年轻的博士毕业生来这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充实和完善该系的学科队伍,使化学系整体上达到更高层次和全面协调的发展。

建立学科大平台,汇聚学术队伍,最终的目标是要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对科学研究,刘宏民有自己的认识,他十分强调原始性的创新,他说:“原创性成果的产生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以及敏感多思的心灵。”科学研究的发现很多是带有偶然性的,想不到的也许正是原创性的,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这种偶然的发现用的是新的方法形成的新的物质,又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很有用的,那么这样就可能是原创性的大成果了。为此,他总是要求他的学生注意实验中产生的问题,他自己尽管再忙,每天也要到实验室观察实验,他说,第一手的材料是最重要的。由此我们想到,近年来化学系之所以能够承担180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5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年均科研经费800万元以上,专利和一批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被省内外企业应用和推广,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像吴养洁、刘宏民等一批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埋头苦干、潜心研究、善于发现的结果。

建立大的研究平台,共同促进和发展,这种理念贯穿在刘宏民的工作设想中。在谈到该系的学科建设时,他多次谈到要与兄弟院系和院校交流合作,建立资源、人才、设备共享平台,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共同申报大的项目,提高我校学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今天春天召开的BEMM发展战略研讨会,就是旨在生物学、分子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的深层次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大成果而召开的。目前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已被列入学校规划,争取申报为省级中心,在此基础上整合力量去报大的项目就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了。作为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项目的负责人,刘宏民同样要求各子项目的负责人联合起来,在一个大的学科平台上攻关,争取取得标志性的成果。 采访过程中,刘宏民教授不断地处理着许多大事、小事。他告诉记者,实在是太忙了,很想让学校配一位助手,全系的教师们都忙,要承担全校有关院系的化学课教学,还要搞科研,他建议学校能尽快给院系一些科研编制,使各院系有一支比较稳定的科研队伍。采访结束时,刘宏民仍在为他的大学科观念呼吁:创建学科大平台,需要有好的氛围,整个国家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再不能墨守陈规了。我作为系主任,除了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之外,也要为大家做好服务。管理服务工作一定要跟上,要转变观念,怎样有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就怎样做,多出成果、多出效益才是学科建设的目标。他说,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特别是学科建设很有成效,照这样发展下去,一流大学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版权所有 © 2020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