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后,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稳步发展,建设了一批高水平教学、学科、学位和科研平台,为学院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教学平台: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化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 国家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国家级“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仪器分析
●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有机化学
● 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
● 国家级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
学科与学位平台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机化学
●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有机化学及应用
● 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 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 河南省重点学科
● 河南省优势学科
科研平台: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 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
● 河南省环境化学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
● 河南省催化加氢重点实验室
● 河南省晶态分子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河南省有机磷功能分子国际联合实验室
● 河南省功能分子构建与生物分析国际联合实验室
● 河南省肿瘤诊疗团簇分子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
● 河南省能源与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
● 河南省磷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河南省绿色增塑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国家实施“双一流”发展战略,化学学科被列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国家中部地区化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220人,专任教师16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4人,“中原学者”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7人,教授、副教授1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0人,逐渐形成了梯队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基础研究瞄准学科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省部级项目及郑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企业横向重大课题等220余项,到帐科研经费1.6亿元。研究开发的“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和催化技术”、“新型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及催化技术”先后在全国8省市15家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坚持基础研究瞄准学科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省部级项目及郑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企业横向重大课题等220余项,到帐科研经费1.6亿元。研究开发的“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和催化技术”、“新型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及催化技术”先后在全国8省市15家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科学院喀山科学中心A .E. Arbusov有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