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荐教授为中心讲学
发布人:刘毓琪 时间:2020-10-20 点击数:
2020年10月14日,澳门理工学院周荐教授应邀为汉字文明传承与传播教育研究中心讲学。周荐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清中后期中西学者不同的汉语熟语观》,这是“语言前沿探讨系列课程”的第一场学术报告。报告在中心多功能厅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顺利举行,由张力老师主持,文学院和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师生30余人参加。
周荐现任澳门理工学院教授,另兼南开大学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等职。单独或合作出版汉语研究专著、论文集、工具书多部,发表汉语研究论文若干篇。多次独立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并获奖项。
周荐教授指出,以传教士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发生学术影响始自17世纪初,而传教士重要的汉语熟语类著作出版则始于19世纪下半叶。由于所浸润的文化有异等原因,中国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对汉语熟语的认识和态度有所不同。中国士大夫多重雅轻俗,关注典雅的熟语,唐代开始才有一些士大夫逐渐将目光聚焦于俚俗的熟语,清代关注俗语的学人愈来愈多,出现了一些水平较高的著作,如翟灏的《通俗编》、易本烺的《常谭搜》等;西方传教士更看重俚俗的熟语,他们在对俚俗熟语的搜集和整理研究上更显积极、主动,编写出版了较多以“俗语”“谚语”命名的著作,如童文献的《中国俗语》、斯卡勃鲁斯的《谚语丛话》等。中国士大夫对汉语熟语的认识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旧文化,与语言使用阶层息息相关;西方传教士对汉语俗语的研究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们学习汉语及汉文化的需求有关。
张力老师总结指出,周荐教授从中西学者对汉语熟语的认识、中国士大夫重雅轻俗、西人聚焦俗语、中西学者熟语观之比较这四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中西学者不同的汉语熟语观,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他们对汉语熟语不同态度的原因,语言研究时要关注俗语方面的相关问题。
最后,线上及线下师生与周荐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图 任健行/文 闫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