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富教授应邀赴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讲学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4-11-04 点击数:
11月2日上午,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受邀为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作了题为“甲骨文的造字方式与记事手段”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主持。中国文字博士馆工作人员和数十位文字爱好者参与活动。
李运富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甲骨文是一个成熟的文字系统,有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受到鸟兽印迹和自然文理的启发,感悟到可以用平面符号来突破时空的局限,传递信息、记录事件。经历了长期探索,发展到甲骨文阶段,古人掌握了构造汉字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文字符号完整记录语言。具体来讲,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描画事物形象,(二)约定标志符号,(三)组合字符音义,(四)变异已有字符。李运富教授结合丰富的甲骨文字形,对四种造字方式作了详细说解。有了这四种造字方法,商人就能较为高效地创造新字符,提高字符数量,基本满足了文字记录语言、表达事件的需求。但是甲骨文所要传递的信息较为复杂,靠上述造字方式记录语言仍然有难度,语言中的一些虚词、动词、形容词较为抽象,用上述方法很难达到直观表现,真正记录文献的时候,还有些表达特殊意义的手段。
随后,李运富教授结合具体的甲骨文辞例,对甲骨文的记事手段作了分类归纳。甲骨文有的可以用字形本义表示跟该字形构意相关相应的某个词义,有的用字形引申义表示跟本义相关的某个意义,有的用借字借义表示音同音近但形义无关的词语。有的用变形超语符表示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信息,包括临时变换构件义表示特定对象、临时增加构件表示特定含义、临时改变字形表示某物品的变化特征、合文记录固定复音词语等情况。作为早期文献形态,甲骨文主要通过创造字符,与语言中的语词对应,以记事表义。同时也具有一些特殊的记事方式,或合文以表专有名称;或改变字形表达事件和语段;或改换构件表示特定的对象和主体。这说明甲骨文虽然能够比较完整地记录语言和表达事件,但文字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采用了一些特殊手段来弥补。有文字才有文献,有文献才有文明。甲骨文字和甲骨文献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宁红亮书记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他指出,李运富教授结合丰富的甲骨文辞例讲解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和记事手段,让我们对甲骨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国文字博物馆全体职工都要主动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和使命,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传承好、发展好中国文字这一文化瑰宝。最后,全场观众用热烈掌声对李运富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
(撰稿 王赫岗/图片来源 中国文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