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富:河南当努力打造甲骨文化高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原载《河南日报》2024年1月17日第5版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汉字的故乡,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人来到这里探寻文明源头,这其中就包括李运富。
李运富曾长期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作为特聘教授走进郑州大学,现任国家语委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学科首席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培养青少年对汉字文化的兴趣爱好
“相传创造八卦符号的伏羲、创造文字符号的仓颉都生活在中原地区,第一个研究汉字形义系统的许慎是河南人,第一个系统整理小篆字体的李斯是河南人,汉字教科书的编写、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等都肇始于河南。”在汉字发源地构筑汉字文明高地,培养更多汉字学人才,是李运富最大的心愿。
为此,他还专门给小学生编写了一套“甲骨文基础知识丛书”《课本里的汉字探秘》。该系列丛书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依托,帮助小学生认识并了解古文字,是市面上唯一列入国家古文字工程的汉字普及读物。该系列丛书共12册,每册从课文中选择若干可以利用古文字进行讲解的汉字,大致归为“数理”“时空”“天地”“人类”“草木”“鸟兽”“艺术”“思想”“社会”等类别,便于学生们集中识字和相互关联。
丛书投放市场后,反响很大,北京等地的小学老师已经应用在辅助教学中。
事实上,李运富所在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十分重视科普读物和教辅读物的编写,除这套“甲骨文基础知识丛书”外,最近几年还出版了《字里中国》《汉字趣味图典》《汉字之光照亮中华文明》《一本书读懂汉字》《说字解诗——一字吟成诗境新》《汉字的三维属性与汉字教学》《古文字与语文教育》《小学课本中的说文解字》等。
殷墟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息息相关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特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塑造现代文明大国的主要内核。
在李运富看来,殷墟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早期的重要文化事项,殷墟甲骨上的语言文字及其记载的文化内容,跟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密切相关。
甲骨文源远流长,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殷墟甲骨文是3300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说明商代以前就应该有文字流传。文字是文明的标志,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在商代以前。从甲骨文以来,中国的文脉从未间断,甲骨文奠定的汉字系统是世界古典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并仍被继续使用的文字。
甲骨文构造巧妙,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殷墟甲骨文具有自足的系统和完善的功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原创精神,特别是汉字形体的构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推陈出新,孳乳繁衍,每个字都蕴涵着古代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先民独特的创造智慧。
甲骨文王朝气象,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甲骨文是商代王朝的通用文字,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商朝王室的行事占卜及商王朝与臣属各部族和藩属各邦国的各种关系。此外,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始终属于以形表意的文字系统,读音不是很重要,所以具有超越方言的功能,不同方言区可以共用汉字;也具有跨文化沟通的功能,成为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纽带。
甲骨文有容乃大,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远古时期的许多陶器符号和岩画符号被直接吸收或略加改造而进入了甲骨文系统,可见甲骨文所展示的殷商文字和文化不是一元的。这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从甲骨文开始就刻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里,成为中华文明的传统基因。
甲骨文和而不同,体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甲骨文中的“龢”字,由“龠”和“禾”两个字组成。“龠”的字形像竹管编排的乐器,长短不一的竹管经过有序的编排,各种音色高低配合就能吹奏出和谐的乐曲。音乐和谐不是单音,饮食和美也是各种味道调和的最佳状态,形成于此时的和谐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
河南当努力打造甲骨文化高地
河南是甲骨文的故乡,目前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不仅时代最早,数量也是最多的。李运富一直有个期盼,希望社会各界重视古文字资源,对散藏于河南官方和民间的古文字材料进行普查和整理,摸清家底,编写总目提要,做好保护传承。
李运富表示,2021年4月,河南已经建立了“甲骨文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甲骨文化高地建设。
他建议,组织建立实体或虚拟的“甲骨学研究院”,统筹规划全省的甲骨文整理和研究工作,联合省内文博机构和高等院校,组织一支可以到“甲骨学研究院”任职或兼职的专业人才团队;利用该专业人才团队实施甲骨文化高地工程,要把“甲骨学研究院”建成甲骨学的资料中心、数据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活动中心,逐渐形成甲骨文化学术高地。
媒体链接:汉字文明 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