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生物学一级硕士授权学科培养方案

作者:   更新时间:2020-04-24 来源:本站点 (已浏览次)


一、 学科名称、代码

学科名称:生物学

学科代码:0710

二、 学科简介

生物学学科始建于1984年,于2006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获批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4年生物技术药物学被评为郑州大学新兴与基础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进入河南省优势学科(B类)。拥有河南省抗感染抗肿瘤药物研发创新团队和河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创新团队。已招生的研究方向有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历结构合理,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现有双聘院士2人、教授18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48名。其中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者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河南省XX计划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专家6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等重大研究课题,年均科研经费超千万;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三、培养目标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进一步拓宽知识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加强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大分子功能研究、生物药物研发、微生物工程、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等方面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性学术思维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外文资料,善于进行学术交流,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国际研究前沿,毕业后可从事生物学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管理工作。

四、修业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研究生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业的,可以申请延长修学年限,延期期限最长2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学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5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者,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经批准休学的研究生,复学后相应延长修学年限;经批准公派出国、出境联合培养或执行合作科研任务的研究生,在外学习时间计入修学年限。

五、研究方向

依托河南省功能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蛋白质与肽类药物国际联合实验室、干细胞医学研究与转化河南省工程中心、河南省高校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科研平台,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专业具有突出的优势。

1.细胞生物学

该方向承担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基金等研究项目。近年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优势:干细胞发育、红细胞发育及红细胞相关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国际范围内属领先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理论和方法,在肿瘤标志物筛选、肿瘤疫苗设计方面特色突出;利用细胞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重要经济植物细胞培养和开发等方面有重要突破;旋毛虫基因重组抗原和旋毛虫病DNA疫苗,在食品安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利用分子免疫学技术,在动物重大疫病免疫机理调控、动物重大疫病快速诊断、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违禁物监测和食品安全抗体库建立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具有完善成熟的科研平台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博士导师7人、硕士导师15人。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该方向承担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项目、河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课题30余项,研究经费超过千万元。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聚焦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与表达调控等研究;同时利用生物信息、蛋白质与多肽分子设计与药物筛选、DNA重组等现代生物技术,筛选生物候选药物,改良生物体的性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 Chem Int EdBloodJCSCancer LettersPeptides 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在肽类与小分子药物高通量筛选、蛋白质功能与生物药物研发、分子诊断与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已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团队。现有博士导师4人、硕士导师12

3.微生物学

该方向承担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公益科研招标项目、河南省河南省杰出人才等各类科研项目。近年来以河南省“抗感染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创新型科技团队”及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为依托,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纤维乳酸等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抗HBVHCV及抗肝癌等新药研究,烟草品质微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转化、中草药微生物资源开发与活性成分生物转化、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环境污染物生物转化与降解及植物内生菌等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研究特色突出,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的标志成果。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

4.动物学

该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采用整合动物学理论与方法,在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有害生物控制、动植物相互关系、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团队由我省知名专家学者领导,研究基础雄厚、实力扎实,技术先进且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产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是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创新进取的队伍。在美国灵长类学报(AJPTOP5期刊)、功能生态学(Functional EcologyJCR一区)、整合动物学报(Integrative ZoologyJCR一区)等世界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多篇论文;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重大科技需求,在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寻求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寄生虫病学等领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居于国内先进水平,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团队现有博导4名,硕导5名。

5.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该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科技支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等多项研究课题,研究经费900多万元,主要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利用数学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的生物信息,从微观角度系统而深入地揭示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分子机制。结合国家和我省的实际需求,开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物信息学以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地下鼠适应与进化、植物磷酸化组与抗逆生理学、小分子药物虚拟筛选等领域特色突出;拥有思想活跃、思维创新、作风求实的研究队伍,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在PNASGENEChemBiol Drug Des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发表多篇论文。现有博导1人、硕士导师4

六、课程设置

附表 郑州大学一级生物学硕士授权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必修课

14学分

公共必修课

4学分)

9951002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995100102

英语(硕士)

32

2

1

专业基础课

8学分)

165500302

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

32

2

1

165500402

Molecular Cell Biology

32

2

1

165500502

生物信息学导论与方法

32

2

1

165500601

现代生物技术前沿

16

1

1

165500701

生命科学进展

16

1

1

学术活动

995400201

学术活动(硕士)


1


实践环节

995400101

实践环节(硕士)


1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7学分)

165602802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32

2

2

165600201

多肽药物研究与开发

16

1

2

165600302

生物显微技术

32

2

2

165600401

高级微生物学

16

1

2

165600501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1

165600601

生物学专业英语阅读

16

1

2

165600701

动物学研究进展

16

1

2

165600801

植物学专题与文献讨论

16

1

2

165600901

植物与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

16

1

2

165601001

微生物研究技术

16

1

2

165602702

高级生物统计学

32

2

2

165601201

生物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16

1

2

165601301

真核基因表达与调控

16

1

1

165601401

干细胞生物学

16

1

2

165601501

细胞信号转导

16

1

2

165601601

结构生物学

16

1

1

165601701

纳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医学应用

16

1

2

165601801

单克隆抗体技术

16

1

2

165601901

动物病毒学

16

1

2

165602001

整合动物学

16

1

2

165602101

植物代谢组学

16

1

1

165602201

表观遗传学

16

1

1

补修课


由导师酌情决定;通过考核后,每门课程计1学分




公共选修课

(1学分)

9952001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本学科的课程类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2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术活动、实践环节;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详见附表)。

研究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通过课程考试或考查。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大于或等于75分(百分制)方可取得学分,其他课程大于或等于60分可取得学分。重修必须按教学计划随下一级的教学计划进行,另行组织的考试成绩无效,如确因实际教学情况变更导致下一级没有开设相应课程的情况除外。

七、攻读学位的学分要求

本学科研究生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

课程学分为研究生根据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通过课堂学习和课程考核而获得的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补修课等课程学分及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学分;论文学分为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环节所获得的学分,共计18学分,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各2学分,学位论文12学分。

本学科对研究生的学分要求为:

课程学习≥ 22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4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8学分(14学分)、专业选修课+补修课(≥ 7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环节(1学分)。

论文研究18学分,包括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预答辩(2学分)、学位论文(12学分)。



公共必修课≥4学分

22学分

公共选修课≥1学分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8学分

专业选修课+补修课≥7学分

学术活动 1学分

实践环节 1学分

开题报告(9954003022学分

18 学分

中期考核(9954004022学分

预答辩(9954005022学分

学位论文(99549991212学分

其中,对于学术活动和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术活动

在校期间,导师和学科组应支持学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参加学术活动10次以上,需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2)实践环节

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校内外有条件的实践单位或部门进行实习、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实践环节且经考核通过后,获得学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后,即进入论文工作环节,完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环节并获得相应学分。

1)开题

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学习、阅读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所学方向发展动态,做出文献综述和选题论证报告,并开始必要的预实验。硕士生开题由院系组织集中进行开题。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问题。

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由培养单位组织、3-5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开题。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及学位论文进展状况、指导研究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原则上应在入学后第4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制定的考核办法并组织考核。

3)学位论文

按照国家对研究生的要求,研究生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应有新见解或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应按照学校学位论文规范撰写,做到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意通达、数据可靠、结构完整规范。在学位论文答辩前须通过预答辩。论文相关的原始实验记录应由导师查验、签字后存档。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按照《郑州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执行。

研究生修满培养计划内所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则准予毕业;经院教授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学位。学位授予按照《郑州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及学位管理相关文件执行。

九、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生物学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学科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和课题组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发挥研究生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培养科学研究中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十、 其他说明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