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郑在实践|探红旗渠基因,感红色情怀,宣党建理论(三)
  • 发布人:
  • 时间:2018-08-28
  • 点击:

一渠绕群山 ,精神动天下。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十易春秋寒暑,她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她见证了红旗渠儿女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历程。这是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林州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写就的辉煌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院党委副书记郑发展老师、团委书记谭宇老师、17级辅导员蔡潼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对“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实践调研之旅。

 

我们的行程:

 

上午9时,我们到达了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风景区,开始了对红旗渠总干渠的参观调研。

过完栈道,我们看到一尊弯腰正在测量工程的铜像。俗语说:工程未动,测量先行。经过老师们的讲解,我们了解到红旗渠总干渠要以1/18000坡度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穿过,测量的水准直接决定着红旗渠工程的成败。负责测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披荆斩棘,工作上精益求精,工具上土法上马,发明了“盆面测量法”,以弥补测量仪器的不足,为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打下了基础。

 

 

在继续前行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辆小推车的铜像,我们都知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红旗渠的建成也是林县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林县人民从春天推到冬天,从山下推到山上,推出了盘山一条红旗渠,小推车也就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种象征。

 

途经创业洞的时候,老师讲解道:创业洞是在全局性经济最困难时期的196011月开凿的工程。修渠民工全凭着一锤一钎、一锹一镐艰难开凿,以血肉之躯与坚硬的岩石抗衡。19619月, 63米、高5米、宽6.3米的创业隧洞终于打通了。民工们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热情抒写了艰苦创业的壮丽篇章。

 

 

途中我们还看到了凌空除险的真人表演。凌空除险是当年修渠民工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山放炮,去除险石而独创的一种高空作业法,使用这种除险方法后就能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临近青年洞景区渠墙的地方,我们听到叮叮当当悦耳的打钎声,这就是以红旗渠铁姑娘的故事为原型所创作的“铁姑娘打钎表演”。四人抡锤一人扶钎,这种方法在当时有效地提高了红旗渠修建的效率。

 

最后我们到达了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青年洞。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这些青年为修建此洞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为我们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涵。

 

我们的感悟:

 

在院领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终于到达了此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如今的红旗渠,不仅作为一个灌溉工程,一个旅游景区而存在,更是红旗渠精神的摇篮。在参观过“团结洞”“创业洞”“青年洞”等景观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真正含义。人工天河红旗渠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经过60多年风雨的红旗渠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践行。

————17级本科生郭景元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重走红旗渠,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红旗渠的建设十分不易,是林县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结果,是他们以智慧和力量写就的辉煌篇章。林州人民以自己的坚韧和奉献,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让我们敬佩!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16级本科生赵丽瑶

今天参观了红旗渠,不得不感叹林县人民当年辛勤劳动的伟大。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既是林县人民征服、改造大自然的过程,又是红旗渠精神孕育产生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向先人致敬!

————16级本科生朱配配

长渠如歌,高山是碑。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难而不惧、富面不感、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岁月向后,梦想在前。追梦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实现中国梦既需要显形的外在物质力量,更需要无形的内在精神力量。红旗渠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岁月里大放异彩,而且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熠熠生辉。

红旗渠精神青春永驻,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