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党群工作 / 正文
郑州大学:以“四个坚持”推进思政课“开学第一课”
  • 发布人:
  • 时间:2023-04-02
  • 点击: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部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有关要求,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春季学期工作安排,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四个坚持”推进“开学第一课”,为学生注入思想正能量。

一,坚持“有组织”推进,部署周密

突出重点,进行周密部署制定《郑州大学以“开学第一课”为重点的2023年春季学期系列教育引导活动工作方案》,组织召开春季学期工作推进会,专门研究讨论以“开学第一课”为重点的春季学期系列教育工作,对活动开展进行谋划部署,制定实施方案。

召开工作推进会,部署“开学第一课”

集体备课,推进课程协同各课程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心研制专题教学讲义,结合课程特色和教学实际,不断创新载体形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上好“开学第一课”,组织开展好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多维度、立体式开展学思践悟。






召开集体备课会,研究“开学第一课”

抓好队伍,提升教师能力一线教师积极备课磨课,准确把握当前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要,明确将“开学第一课”具体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地落实。

二,坚持“主题化”开展,入脑入心

上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党课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宣传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将论课程为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到课程教学中,持续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心的课程群,一体推进各门思政课程开展“开学第一课”,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好疫情防控形势政策课深入阐释抗疫政策和三年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引导学生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分析抗击疫情三年来的成绩和抗疫政策的发展逻辑,勉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争做新时代好青年。结合世情、国情、民情、疫情、校情,解答学生关于疫情防控的各类思想困惑和主要问题,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疫情,坚决拥护党中央决策部署,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自尊自信、坚韧顽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们深刻分析注重个人修养和提升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观念传承发扬光大。

三,坚持“专题式”磨课,引领示范

突出问题导向遵循学生“问题—理论—价值”的认知逻辑,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学生、观照现实,采用师生对话方式,注重把学生真切关心的、认识模糊的,包括疫情、经济、就业、情感等“真问题”弄明白、答清楚,力求提升学生获得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切实提升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含金量”。

凝练教学专题在以教材为“纲”的基础上,聚焦时代主题,围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开展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系列专题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打造系列课程,将具有时代质感的理论源源不断提供给学生,保持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鲜度”。

发挥集体智慧。采用多位教师共同授课的形式,集体磨课共同成长,智慧碰撞促进提升,既能够集合集体智慧、打造精品课程,也能够培养“青椒”、打造教学团队,实现从“散点发展”到“整体提升”。

四,坚持“渗透式”融入,润物无声

营造良好氛围以“开学第一课”为契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有机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方式。以课堂革命为抓手,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教师认真备课、磨课、讲课,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建立师生常态化联系机制,随时解答学生们的思想困惑,让学生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开学第一课”气氛活跃

激发课堂活力以“开学第一课”为契机,打造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教学提问、科研答题、学科定向”工作思路,破解“满堂灌”“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听课率和抬头率不高”等课堂教学问题。组织思政课教师用好省统编《教学要点及参考资料》,以“问题链”组织课堂教学,开展思政课程“专题化”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提升育人实效以“开学第一课”系列教育引导活动为契机,打通多领域育人环节,延伸全环境育人链条,构筑育人同心圆。通过“开学第一课”对广大学生思想充“电”、精神补“钙”、学习加“油”,引导青年学生注重专业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科学联系,发扬主动精神,练就斗争本领,将自我创造融汇到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内容来源(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