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5.zzu.edu.cn/newlaw/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张镭教授做《空间营造与基层社会自治规则的变迁》学术报告
发布人: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1日     阅读次数:

2023年5月31日下午15:00—18:00,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法治国情调查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张镭教授在法学院211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空间营造与基层社会自治规则的变迁”的精彩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国教授主持,牛鹏老师和法学理论、法律史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张镭教授以空间理论(以列斐伏尔和福柯的空间理论为主)作为概念分析工具,论证了为什么现代社会中,乡村的传统习俗或民间习惯呈现出逐步衰弱,甚至演变成“文化遗产”的地步?张镭教授用四部分展开详细论证,分别是“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基层社会空间的基本构成”、“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营造与传统自治规则的没落 ”、“重振复兴抑或自生自灭?传统自治规则的出路”。通过论证张镭教授对“作为自治规则在城镇化的大潮下,以城市空间为参照的新城市和新乡村空间营造下,传统自治规则是否还需要维持?还是任其自身自灭?”这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第一部分,“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张镭教授从空间的自然性、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四个角度对“空间”进行了介绍,给予“空间”一个法学上的解读。在第二部分,张镭教授提出生产和生活空间、交往空间、制度空间、权力空间、网络空间基本构成了基层社会空间。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社会空间城市化的进程,权力结构由传统的乡土——习惯的权力结构模式转向国家——法律的权力结构。之后,“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营造与传统自治规则的没落 ”中,张镭教授认为普遍展开的城镇化通过重构生活空间,给予传统习惯最后一击,分散的居住形态不利于习惯的形成,因为主体间的利益不再相互关联,导致村落失去了内部权威,自治理由和自治的规则。在最后一部分,张镭教授指出基于现代性的无限性,传统规则会逐步消失,但在时间的尺度上,现代规则很快也会成为传统,基层空间的营造必然形成新的制度空间和权力空间。因而无需过分担忧。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2021级法学理论研究生王柄鑫、殷佳励以物质条件发展为背景,对空间个性(或特点)丧失引起的传统文化及相应的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流失、个人自由受限制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张镭教授通过举例说明,循循善诱的方法一一进行了细致回答。

讲座的最后,主持人王建国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对张镭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的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表示由衷的感谢。王建国教授指出:法科人要有思考意识,通过了解社会、国家、政治进一步反思法律现象背后的逻辑,现代化的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基层社会的治理。同时王建国教授鼓励同学们将仰望星空的理论和脚踏实地的实践结合起来,掌握真正的学问。本次讲座在愉快的氛围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审核:王建国)



郑州大学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 中国法学会 | 中国留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