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物理核物理学科

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王冠颖博士在研究K1(1270)共振态的双极点结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时间:2020-06-17   阅读次数:

强子共振态性质的研究作为了解QCD的非微扰性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吸引了实验与理论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强子共振态的一些有趣的性质意味着它们的内部结构并非传统夸克模型预言的由正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以及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强子,理论上研究这些有趣的奇特性质,是揭开这些强子共振态神秘的内部结构的一种重要途径。

理论研究表明K1(1270)共振态与K*π和Kρ耦合都非常强,该共振态具有双极点结构,其中质量比较低的极点与K*π耦合比较强,质量比较高的极点与Kρ耦合比较强,这也意味这我们在K*π的不变质量谱上观察到的K1(1270)的共振峰位置应该比较低,而在Kρ不变质量谱上观测到的峰的位置比较高。2019年王冠颖博士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访学期间,在Eulogio Oset的指导下研究了D介子的非轻衰变过程D→πVP,预言了不同的VP末态的不变质量谱上K1(1270)共振峰的位置不同,这为实验上检验K1(1270)的双极点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工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D上(中科院1区),王冠颖同学为论文第一作者




此外,BESIII国际合作组在2019年测量了D介子的半轻衰变过程,在Kππ的不变质量谱上观测到了K1(1270)的共振峰。郑州大学强子物理团队与广西师范大学梁伟红教授、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Eulogio Oset教授、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Luis Roca教授共同研究了D介子的半轻衰变过程,预言了不同末态的不变质量谱上K1(1270)的共振峰位置,提出该过程可以用于检验K1(1270)共振态的双极点结构,该工作对于BESIII实验进一步分析该过程的实验数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工作发表在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上(中科院1区),我院博士生王冠颖同学为第一作者,王恩博士为该论文的指导教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郑州大学物理学科推进计划的支持,以及郑州大学博士境外访学计划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100.074018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40/epjc/s10052-020-7939-1

上一条:郑州大学正式加入Belle II国际合作组

下一条:2020年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录取结果

关闭

Copyright © 2020 郑州大学粒子物理核物理学科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