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管理

郑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05-12-20    阅读次数 :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战略思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郑州大学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我校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全国一流大学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主线,以为“凝练一流学科方向、构筑一流学科基地”提供人才支持为出发点,创新思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新的突破。
    二、进一步做好管理机制和导向机制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层次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但是随着我校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教学科研需求的不断增强,不仅教师总量缺编较多,而且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尤为缺乏,和全国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我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此,必须加快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建设,尽快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善现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
    全校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工要围绕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和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观念,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壮大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党委牵头抓,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分工负责的原则,年初有目标,年终有考核,一级抓一级,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各级领导都要把队伍建设工作摆在首位,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要科学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锲而不舍,抓出成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考评机制建设
    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根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进教师聘用制。通过教师聘用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在实施教师聘任制过程中要坚持原则、严格程序、体现公正、兼顾公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严格教师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实施教师年度考核,考核的结果记入教师本人档案,作为校内分配和教师岗位续聘的主要依据。对于经考评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实行岗位移动或进入人才交流程序。加强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研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逐步建立和实施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省校两级特聘教授、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省校两级骨干教师的考核测评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高层次人才绩效测评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学校人才使用效益,实现学校和高层次人才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存量保留,增量拉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重实绩、重贡献、优劳优酬”的分配方针,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允许教师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取得合理回报。各院(系)要根据分配改革的基本原则、方法,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本院(系)分配改革与管理办法。
破除“论资排辈”观念,对拔尖学术人才要敢于重用。根据工作需要,把高层次人才放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重要岗位上来,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支持和帮助高层次人才承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推荐他们在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扩大影响;减少高层次人才的非学术性工作,保证高层次人才的科学研究时间。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导向和师德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目标,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教师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传统师德教育,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使广大教师重教爱生,诚实守信,治学严谨,道德高尚,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意识;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三、抓好五大人才工程,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抓好“名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大院士和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根据学校发展计划和学科发展特点,加强信息收集,快速反应,争取在5年内引进院士或学术带头人20-30名(含双聘),力争使每个一级学科至少有1名院士或学术带头人。同时,要及时发现并重点培养我校现有成绩突出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帮助他们搭建学科发展平台,提供人、财、物重点支持,争取在5年内培养3—5名在本专业领域达到院士水平的学术名师。
   2.继续抓好“特聘教授岗位工程”。充分利用省校两级特聘教授岗位和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优厚待遇和优良环境,吸引海内外一流学者到我校工作。对已上岗的省级、校级特聘教授和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根据需要由学校提供相应的条件,全力支持其开展工作。同时有计划地推荐一批学术研究居国内领先、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专家、教授,申报“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或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通过努力,力争三年内使我校省级特聘教授岗位达到50个以上,校级特聘教授上岗50名左右。
    3. 继续抓好“优秀博士引进工程”。一方面坚持按需引进、保障重点的原则;另一方面坚持加快教师队伍“博士化”进程的原则,到2010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力争达到60%以上。使得博士群体由学校师资队伍的关键群体转变为基本群体,同时,博士引进工作也从“数量保证型”引进逐步转变为“质量需要型”引进。
    4.继续抓好省校两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以项目资助的方式,对具备发展潜力、有创新思路、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选拔培养,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资助,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攻关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培养青年教师科研协作精神,促进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尽快走向成熟。学校每年选拔100-15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资助。
    5.加大“教师出国研修工程”实施力度。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关于执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校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家公派、学校公派、自费公派等多种途径,以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科研协作、短期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研修,扩大出国规模。学校对“创新团队”成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回国人员优先推荐出国研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实施“教师出国研修工程”,争取每年派出80-100人(次),其中60-80名教师出国研修在6个月以上。
四、加强八项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健康持续发展
    1. 加强新进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继续抓好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新进教师须完成国家规定的岗前必修课程,并获得相关的等级证书。每年安排校内知名学者和专家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经历,为青年教师举行专题讲座。各院(系)要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建设计划,安排新教师承担部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或进入相应的科研团队,熟悉情况、转换身份,开展工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 加强青年教师“导师制”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青年教师报到后,各院(系)要根据情况及时为其指定导师。青年教师要虚心学习老教师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崇高的精神和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选准科研方向,站好教学讲台。老教师要以事业发展为己任,虚怀若谷,倾力相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担任青年教师导师的时间一般为1-2年,在核定教师工作量和进行年终分配时,青年教师导师工作要予以体现。
     3. 加强促进学术交流的长效机制建设。学校支持、鼓励各学科开展长效性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各院(系)要按学科每月组织1次学术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较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重点学科每2年要召开1次以上国际或国内学术研讨会。
    4. 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制度建设。学校每年开展现代教育技能培训和外语培训。现代教育技能培训包括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要求上岗的教师必须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工作。外语培训结合外语“四会”能力培训和WSK(外语水平)考试举办,要求中青年教师尽快达到“四会”,根据需要,进行双语教学。
     5. 加强团队建设。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科研基地或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人才组织模式。团队负责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并能把握学科方向,带领团队成员协同攻关。在未来5年内争取建设5-10个较为成熟的“创新团队”,不仅在经费上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在人员使用和考核等方面给予自主权。通过支持,使其中1—2个团队跻身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支持的“创新团队”或“创新群体”。
    6.加强开发博士后资源建设。博士后研究人员是重要的科研力量,也是培养、选留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将建立和完善博士后工作的管理机制,进一步调动院(系)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到我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探索培养和发挥博士后研究人员作用的新途径。
    7. 加强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建设。加快学术休假制度的国际接轨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在岗教授、副教授暂时离开日常教学等工作,集中一定时间,自行安排进修学习、境外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学术休假期间,享受在职教师同等待遇。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力争为在岗教授、副教授每五年安排一次学术休假。
    8.加强教师薪酬激励制度建设。开源节流,扩大创收,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要充分利用我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创新思路,内引外联,广开财源;同时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千方百计提教师的收入待遇,要探索教师年薪制途径,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
五、进一步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工作
    1.成立郑州大学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领导、专家教授和青年教师代表组成。各院(系)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2.各院(系)要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教师队伍状况,研究教师成长规律。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3.建立校、院(系)领导与教师联系制度。校、院(系)领导要关心教师疾苦,倾听教师呼声。学校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发展的意见,校级领导每学期至少要和联系的专家见一次面,谈一次话,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院(系)领导应经常与教师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主动为教师搞好教学科研排除后顾之忧。
   4、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认真负责、回应及时、公正公开、高效快捷的原则,做好教师服务工作,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工作环境,学校继续实施“伯乐奖”,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5、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学校将及时宣传报道各院(系)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形成学先进、讲贡献的良好氛围。


【校人事(2005)18号】

上一条:我校第三批省校两级骨干教师选拔结果揭晓(附...
下一条:我校赵高峰等13位青年学者被确定为河南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