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团队

郑志龙

文章作者:马闯 访问次数: 发布时间:2015-05-21

    郑志龙,男,195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全国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考试与人才测评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学会理事、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特聘研究员、河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公务员面试考官等职。郑志龙长期从事行政效率、政府绩效管理的教学和研究,担任国家级精品课程《行政管理学》以及国家级特色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负责人,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行政管理学》、《行政效率论》、《比较政府体制》等学术专著12部,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全国政治学和管理学界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

论文专著: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价值考量》,独著    发表在《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CN41-1027/C,核心期刊
2、《治理视野中的政府绩效评估》,独著,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CN11-1145/D,核心期刊
3、《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基础》, 独著,发表在《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CN41-1213/C ,核心期刊
4、《社会资本与政府反贫困治理策略》,独著,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CN11-1476/C,核心期刊
5、《政府绩效的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 ,独著,发表在《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CN41-1006/C,核心期刊
6、《政府信息化的功能分析》,独著,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0期,CN11-1145/D,核心期刊
7、《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策探讨》,合著(第一名),发表在《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CN41-1027/C,核心期刊
8、《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分析》,独著,发表在《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CN41-1213/C,核心期刊
9、《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独著,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CN11-1145/D,核心期刊               
10、《理性官僚制与行政组织运行机制的规范化》, 独著,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1996年第10期,核心期刊
11、《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优化》,独著,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1996年第9期,核心期刊
12、《我国行政学体系和内容评说》,独著,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6期,核心期刊
13、《政府信息化对行政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独著,发表在《中国科技成果》2004年第13期,CN11-4484/N
14、《行政科学与行政现代化》,独著,发表在《行政人事管理》1997年第2期 ,CN41-1372/D
15、《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合理调整政府经济职能》, 独著,发表在《行政人事管理》1996年第9期,CN41-1372/D
16、《略论管理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独著,发表在《行政人事管理》1995年第8期,CN41-1372/D
17、《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战略重点》,独著,发表在《人才暸望》1994年第6期,CN41-1372/D
18、《政府体制比较》,合著(第一名),199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荣获河南省社科三等奖
19、《行政效率论》,合著(第一名), 1996年由时事出版社出版      
20、《行政管理学》, 合著(第一名), 2000年由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21、《中国政治学教程》,合著(第一名), 1994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科研项目:
1、政府扶贫开发的绩效评估研究,04BZZ02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4年批准
2、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1年批准
3、当代中国保持政治稳定的对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2年批准
4、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行政执法研究.公安部项目,2003年批准
5、两个转变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省社科基金项目,1998年批准
6、河南省社会治安问题研究.省社科基金项目,1996年批准
7、行政效率研究.省社科基金项目,1995年批准
8、政府体制比较研究.省社科基金项目,1992年批准
9、国外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研究,2004-ZD-016.省教育厅项目,2004年批准
10、县级机构改革研究.省教育厅项目,1999年批准


获奖情况:
1、《县级机构改革研究》项目      荣获河南省实用社科一等奖
2、《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研究》      荣获河南省实用社科二等奖
3、《政府体制比较》   专著         荣获1990年河南省社科三等奖

 

上一篇:郑永扣
下一篇:刘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