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1级创作二班《篆刻创作》结课展-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CHi
Eng
Ja
Kor
新闻中心
学院资讯
通知公告
学院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资讯 - 正文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1级创作二班《篆刻创作》结课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08

undefined



/


/




前言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这是一次愉快的教学实践,学生积极性高,整体临创水平明显提升。骏马自知前程远,无需扬鞭自奋蹄。本次课程是本科阶段最后一次篆刻课,同学们倍加珍惜,相互砥砺,共同进步,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最终结课作业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有了明确的取法对象,无论是三晋小玺、秦印、汉将军印、玉印还是清代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流派名家的印风,都有一、两位同学表现突出,让人耳目一新。

本次教学实践,有三点值得总结以供今后参考:一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事半功倍。相比较其他书体,篆刻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过程复杂且不容易出效果,有一些同学有畏难情绪,我一直把学习兴趣培养和专业信心的树立放在教学的首位,好在有前几届学生在全国十三届国展和全国九届篆刻展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榜样的力量,让我省却了许多口舌。二是,量得积累才有质的改变。由于时间冲突本次课每周只安排了4课时,6周的课程被拉长到12周,时间的延长增加了练习与思考的时间,当然这不是常态,我们依然要探索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筑牢创作根基,培养创新思维。虽然是创作课,对古代经典临摹与剖析依然是教学重点,仿作与集字创作是主要训练内容,“印中求印”“以书入印”“印外求印”篆刻理念贯穿始终,辅以当代篆刻发展现状与展览赏析,还把《大学书法》年度十佳作品拿出来,让同学们体验一把当评委的感觉。还有不少感受不在一一列举。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同学们刚找到篆刻学习的门径,水平不够稳定,对于传统经典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许多同学作品中有着当代展览作品的痕迹。希望你们结课后,依然坚持这份热情,断不可半途而废,期望在明年的毕业展和展赛中看到你们精彩的表现。

方寸之间,朱白世界,芥子须弥,值得你去追寻。

顾翔于甲辰夏至





▲ 向上滑动观看完整版




教师简介

undefined


顾   翔

顾 翔,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篆刻研究所副所长,《大学书法》杂志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印社副社长、许慎印社社长。




undefined


▲ 顾翔篆刻《静默安虚室》5cm x 5cm 2022年




undefined


▲ 顾翔篆刻《俊逸鲍参军》2.5cm x 4cm 2022年




undefined


▲ 顾翔篆刻《民惟邦本》2.5cm x 2.5cm 2022年




课堂剪影



学生作品





陈彤亮

心得感悟




   在这学期的篆刻学习中,我始终坚持学习战国小古玺,在创作战国古玺风格的印章时,需要不断学习战国各时期、各地域的文字特点和形制规律,同时也要在印章中能够巧妙表达线条语言、虚实对比、残破、自然构建字形势态和空间关系。

   在三晋古玺的创作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保持篆法的整体气息协调统一,并避免空间的分割显得零乱,尤其是多字印的创作更为复杂。在以后的篆刻创作中以“既古又新”为目标,既保留传统的精髓,又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去发现和解读,不断丰富作品的内涵,展现个人的理解和审美追求。



undefined

▲陈彤亮《陈彤亮篆刻留痕》

(34cm*138cm)



▲ 各得其所




▲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杜安康

心得感悟




这次的篆刻结课展示也是把近三年的篆刻学习成果做个归纳。整体以三晋古玺的字法为主,但是在章法的布局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从大一进校开始就对篆刻有很深厚的情感,那会作为零基础连握刀都不太会,顾老师从回文开始一步一步的带着我走上正轨,以鼓励的方式让我去不断接触更多的知识。在这段时间的创作中顾老师一直对我说“学古不泥古我们需要学习古人并运用,把自己对古印的理解转化到创作当中,做到既古又新”。这使我有很深的感触,最后以三晋文字作为基础,在边框与章法上也加入了一些想法。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也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杜安康《安康印痕》

(34cm*138cm)




▲ 不许人间见白头




▲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刘  琛

心得感悟




在篆刻学习的这几周里,通过跟随顾老师学习篆刻,我收获很多,起初是被篆刻的神秘所吸引,而真正接触后,才深知其魅力所在。刀法是关键,冲刀、切刀等技法的掌握,是不断练习的成果,篆书书写是基础,临习古帖让我更懂汉字的美与演变。布局构图是精髓,学会运用各种手法营造独特效果。明人沈野在《印谈》中就曾经说过:“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这门课程还培养了我的耐心和专注力,让我在创作时心无旁骛,享受内心的宁静。总之,篆刻不仅是艺术技能的学习,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领略,我会继续钻研,传承这一瑰宝。




▲刘琛 《刘琛篆刻留痕》

(34cm*138cm)




undefined

▲ 五十而知天命




▲ 伯贡珍藏








盛晗怡

心得感悟




篆刻是方寸之间红白虚实的转化对比,同时也需要字法、章法、刀法来构成印章审美的三大要素。我们在最初的阶段就是要不断的去摹刻积累,以量变达到质变。临印需先求其形,再谈其神,唯有入古才能出古。临印要有取舍,汲取养分再去创新。顾老师也常说:“临印的目的不是一味的去造假古董,要理解古代玺印工艺性与篆刻创作的区别与关连,汲古出新,古为今用。”感谢顾老师的悉心教导,希望今后的学习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盛晗怡 《晗怡印痕》

(34cm*138cm)




▲ 醉月归




undefined

▲ 出新意  以镫取景








陶  毅

心得感悟




在这学期的篆刻创作课上我收益良多,经过顾老师的耐心悉心教导,尝试了很多种风格,其中陈巨来印风学习的较多,学习陈巨来的篆刻,让我深感其字法的典雅精致。他的线条细腻流畅,布局精妙平衡。我希望以后可以继续专注于他去深入学习。




▲陶毅《陶毅篆刻留痕》

(34cm*138cm)




undefined

▲ 但愿人长久




▲ 长毋相忘








吴柳芳

心得感悟




从随顾老师学习篆刻,我深知自己的基础薄弱。这次篆刻创作,我决定要从历代印风中认真钻研一家,巩固自己的基础,最终选择了风格比较明显的赵之谦。在课程中,顾老师强调要多多临摹经典印稿,但我总是固执于追摹古人用刀势,忽略了印稿设计的练习,结果就是临近结课的时候,我的作业还不能学到赵之谦的精神。我只好在课下去请教顾老师,老师很系统地跟我讲了印稿设计的方法,又不厌其烦的奏刀示范,之后我又重新打磨了印稿,得到了顾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我满怀着对顾老师的感激,精心制作了结课印屏,非常开心能和同学们一起上顾老师的篆刻课!




▲吴柳芳《吴柳芳篆刻留痕》

(34cm*138cm)




undefined

▲ 君子不器




▲ 志于道








郑艺林

心得感悟




在顾老师的倾囊相授下,这十二周的篆刻课程让我从无到有,感受到篆刻之美,不输丹青。一刀一石,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纵与横、断与续,细微之处,滋养雅趣。在我看来黄牧甫更像是一位集大成者,"开黔派之宗、变拟汉之标准",在汉印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光润挺健,布局合理,充满韵律感和生命力,不强加修饰,不刻意做作,既有古朴典雅之气,又不失现代之感。学习其章法刀法字法不是为了成为他,重点是深入学习后再脱离出来,对印风的继承发展,章法设计的创新,整体印章效果的进一步挖掘,真正去做到似曾相识而又不可名状,形成自己的面貌才是重中之重。当然我尚在基础阶段,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展陈于此,尚祈诸位批评指正。




▲郑艺林《艺林篆刻朱迹》

(34cm*138cm)




▲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undefined

▲ 心远地自偏








陈潜翔

心得感悟




王福庵的印风继承了传统的浙派风格,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他的篆刻作品,无论是元朱文印还是其他风格的印章,都显示出他精湛的刀法和对中国古代文字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典雅、秀丽飘逸,既有秦汉印章的古朴厚重,又有个人风格的清新灵动。他的刀法爽挺、精整典雅,展现出了他对篆刻艺术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王福庵的印风时,我深感要想达到他的艺术水平,不仅需要对篆刻技艺有深入的研究和掌握,更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理解和修养。王福庵的篆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的体现。




▲陈潜翔《思启室治印留痕》

(34cm*138cm)




undefined

▲ 芙蓉国里尽朝晖




▲ 平湖秋月








杜春娜

心得感悟




从一开始的接触篆刻到现在流派印创作 ,篆刻学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学会了从一笔笔修的“挖地道”到自己能刻出干净的线条,也学会了刻拓边款,虽然现在的成品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多多练习。我也在设计印稿上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认识到风格和谐统一是关键。在刀与石的碰撞中领悟吴让之篆刻独特的魅力。最后,再次感谢顾翔老师全面的讲解和耐心的指导,受益匪浅。




▲杜春娜《春娜学印留痕》

(34cm*138cm)




▲ 丽绮




undefined

▲ 无尽藏








陈依婧

心得感悟




    本学期的篆刻创作课程我选择了陈巨来的流派印风。“学印者,当先求规矩,而后方可言变化。”学习之初以临摹为主,通过临摹陈巨来的经典作品来体会陈巨来印风的“气象万千,须臾见天地”。顾老师教导我们可通过替换原印中的字模仿创作,使我受益匪浅。“刻印之法,要在能得笔墨之意,而不在刀石之间。”篆刻是离不开书法的,因此学习篆刻更应该多写字,通过练习体会线条中的笔意。以此“得笔墨之意”,寻“刻印之法”。以上就是此次篆刻创作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幸得顾老师的悉心指导,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陈依婧《依婧印痕》

(34cm*138cm)




undefined

▲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 处世须似空谷而虚怀






陈雨璐

心得感悟




在经过这学期的篆刻学习后,我对黄牧甫篆刻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黄牧甫治印薄刃冲刀,爽健雅逸,劲挺干脆的特点令我流连其中,在这十二周的练习上也在努力学习这些特点,虽与上学期相比有所进步,但只学到些黄牧甫治印的皮毛。学习之路任重而道远,今后自当脚踏实地,锲而不舍。




▲陈雨璐《雨璐篆刻留痕》

(34cm*138cm)




undefined


▲ 日入百金米千石




▲ 金石贞兮






undefined



李婉顺

心得感悟




通过一学期的篆刻创作课程的学习,我收获颇多。

这一学期的课程着重进行了篆刻创作的指导和各种印风的深入学习;我在印稿设计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体会,即想要刻好一方印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设计好印稿,既要把握最基本的要求,如:对角呼应、布白匀称,又要牢牢把握学印的风格,风格的和谐统一是关键,争取做到“以书入印”。

在学术积累上,顾老师带我们进行了多次有关各朝代印风与著名篆刻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学习;因此,我们不仅对于学印有表面的认知,还对印学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思考。

在篆刻技法上,经过长期的积累,我更加熟知了刀法的运用,也更加熟练盖印、拓印、拓边款等的技法。

对于篆刻的学习我还需要平常多加练习,正如“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更要铭记“学而不思则罔”,还记得在创作课程中,顾老师会根据一项内容来分别例举各种风格的印风,让我对篆刻的风格、刀法、设计理念等都有了耳目一新和直观的认识,让我对篆刻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最后非常感谢顾老师的谆谆教导!




▲李婉顺《婉顺篆刻印痕》

(34cm*138cm)




▲ 金石寿




▲ 道阻且长







undefined


蒲治铭

心得感悟




秦印古朴苍浑,拙中藏巧,其韵醉人。吾制印时,心追秦汉古风,手摹古贤遗意,竭力以彰秦印之妙。幸得顾师悉心之教,倾囊相授,方使吾技渐精,艺渐成。此皆呕吾之心,沥吾之血,亦饱含师恩。愿诸君能于此略领秦印之美,感印文化之深邃。吾亦当铭记师恩,以不懈努力,期不负顾师之厚望。




▲蒲治铭《治铭制秦留痕》

(34cm*138cm)




▲ 黄河万里触山动




▲ 思苦无一字








王  昊

心得感悟




对于印学一门,我自认不如对其他书体技法重视。不仅用功不足,也因秉性使然,目光留连,不能对一家深究,持之以恒。自奏刀治石以来,汉印、古玺、浙派印风的临摹功课不提,对于自己的归属,老是心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彷徨感。何者?大抵因为我对各家平等的“爱心”,都想拢在怀里,绝不肯偏爱一家。诸位老师也“明察”我的习气,有的旁敲侧击,顾老师从初始引我入门,至今三年,则往往一针见我之血。此次课程,学的是篆刻创作,前后足有半年,我本打算学王福厂印风,初时咬牙决定不能中途而废,结果中途仍然改换古玺印风,不禁对自己心寒。既知前路之多艰,又本非薄情书法,自不能任马由缰,定要稳了心神,专精博涉,不负自己千日之功,也不负顾老师的教诲、鼓励与期待。




▲王昊《有隅匋堂学玺留痕》

(34cm*138cm)




▲ 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心




undefined

▲ 臣之所好者道也






undefined


王晶莹

心得感悟




这学期在顾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书法篆刻的了解不断的加深,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书法篆刻技法和知识。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顾老师给我们分享了经验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不间断的示范讲解让我们越来越了解书法篆刻,逐渐培养了我对书法与篆刻文化的兴趣,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让我能够把握好线条的流畅,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篆刻的线条走向。增加了专业素养,充实了自己的技能。最后,感谢顾老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王晶莹《王晶莹治印》

(34cm*138cm)




▲ 书不能达其言




▲ 希言自然








王妍文

心得感悟




篆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寄托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王福庵篆刻作品法度精严,古文奇字掌握熟练,其多字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在学习篆刻的期间,收获了顾老师所传授的篆刻创作的技巧与方法。篆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继续探索。




▲王妍文《王妍文印痕》

(34cm*138cm)




▲ 今人不见古时月




undefined

▲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杨伊纯

心得感悟




为期12周的篆刻创作课程已然结束,非常感谢顾老师的悉心教导,每节课顾老师都会逐个帮我们修改印稿,引导并提升我们的篆刻创作思路与审美。

此次课程我选择了赵之谦作为创作范本,魏锡曾于《吴让之印谱跋》评价赵之谦:“由浙入院,几合两宗为一,而仍树浙帜。”真正使赵之谦篆刻得越古超今之神妙者,还是他“印外求印”的理念与方法。其专精的金石学素养和开阔的古文字视野,尤其对于碑额、摩崖、诏版、镜铭、砖瓦、钱币等铭文入印的敏锐与兴致,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多元、开放、动态的印风体系。课程虽已结束,我仍然会不断学习探索巩固篆刻这门艺术,汲古出新!




▲杨伊纯《伊纯印痕》

(34cm*138cm)




▲ 这便是先生锦里




undefined

▲ 伊纯藏书








余  庚

心得感悟




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贡献。我是大一刚开始接触篆刻,学习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在老师的带领之下,慢慢去认识、去了解、去掌握篆刻的技巧和审美。篆刻不仅考验学习者的耐心和细致,还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总之,学习篆刻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同时也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余庚《余庚治汉印留痕》

(34cm*138cm)




▲ 诗酒纵年华




undefined

▲ 待到繁花落尽,与你细水长流





指导老师|顾   翔

编辑|刘   琛

图片|21级创作二班全体

校对|21级创作二班全体

复审|朱梁梓

终审|程昱晖



上一篇: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1级创作一班《篆刻创作》结课展
下一篇:校党委副书记王利国莅临书法学院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