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魂撑起“坝道”梦——王复明院士“求是校友讲堂”开讲“我的‘坝道’梦”


“在我高中毕业那年,正好赶上1975年河南驻马店的特大洪灾,洪水带走的可是2.6万鲜活的生命啊。”王复明院士谈到治水梦的起源,往事历历在目。“当时我们日夜守护河堤,每天吃的只有飞机空投的烙饼。”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讲台,仿佛也和王院士一起回到了曾经的峥嵘岁月。

 

1121日下午5点半到7点,在郑州大学第一学术报告厅,王复明院士做了关于“我的坝道梦”的主题讲座。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喻先惠,党委书记张贺祥,副院长李清富,张蓓、钟燕辉教授出席了本次讲座,200余名学生到场参加,并同时进行了线上直播。报告会由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喻先惠主持。

讲座伊始,主持人隆重介绍了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治水梦想的起源”、“固坝修道的医术”和“坝道医院的使命”。

王院士从“治水梦”谈起,追忆了小时候“一穷”,但家教却他学会独立和甘愿吃亏;“二玩”,却从玩文体和玩机器中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1975那年后,我开始明白:机遇,改变命运,而命运则需紧系时代。”怀揣着家国情怀,初心不改,王院士结束了三年的美国留学后,毅然回到了中国,立志做一位“工程医生”。

接着,王院士在第二部分讲述了自己的第一项重大成果,即道路及机场病害诊治技术。当时回国后的王院士一腔热血,却面临着没有实验设备、研究不被看好的两大困难。焦急与辛苦交加,王院士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打吊针的时候,他决定“豁出去了”。用自己微薄的积蓄,加上向亲戚借钱,又以高利息向银行贷款了60万,终于解决了设备问题。1994年到2000年,王院士及其团队完成了16000公里的检测,拿到了上百万的数据,对于国家公路质量和病害了如指掌。王院士说:“只要愿意检测,我们都会去。风餐露宿、夜以继日,有时甚至一天工作16个小时。

正是在血汗的积累与研究下,王院士找到了维修裂缝渗漏公路的方法。“就像医生给病人打针一样,在无损检测和精准诊断后,给公路做非开挖修复,‘针剂’采用的也是非水反应高聚物的特殊材料。”王院士用手比划着,配合模型动图演示给同学们细心讲解道。而这项技术也为我国公路、高铁轨道、机场道等的修复做出了巨大贡献。

堤坝及地下工程渗透涌水防治技术,是第二项成果。土本身就是多孔材料。而水又是无孔不入,这就使得“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悲剧时有发生。王院士团队突破了技术瓶颈,率先研发出了高聚物防渗墙的成套技术。而这项技术也广泛应用于黄河堤防基础防渗、输水工程主渠道防渗抢险、垃圾填埋场垃圾坝渗透等重大工程项目。王院士介绍说:“有个城市的地下商业街由于渗水,一直没有投入使用。而这个技术只用了50天,同时节省了大量节省成本,就让瘫痪了五年病人站了起来’。”

第三项技术成果,是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王院士讲到,由于大量管道年久失修、超期服役,造成的水资源流失、水土污染和道路坍塌严重。而他一直牢记李克强总理的话:城市建设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把管网治理作为持久战,研发出了基于高聚物注浆,开发地下管道渗漏、脱空、沉降非开挖的修复技术。

讲座的第三部分,王院士谈了坝道医院的使命。他说,工程基础设施像人一样,也需要体检看病,需要坝道医院。固坝修道是国家大计、民生大事、人生大课。以“开放共享,协同合作”为运行理念,把总院作为平台,分院作为支柱,逐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网络化的“工程医院体系”。把坝道医院发展成为“场网一体”“科教融合”的实践育人共享平台,让教师得以实践、研究生得以试验、本科生得以实习、职专生得以实训、中学生得以科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而王复明院士也用一生的求索与付出践行着。在讲座的最后,王院士也提出了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不辜负时代,面向社会和祖国发展,学会为人为事为学。

2020级陈子骏说:“王院士不惧困难,大胆创新。这次讲座也让我认识到水利未来发展需要技术推动,作为一名本科生,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今后要明确学习方向,将所学化为所用,为中国的水利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悉,王复明院士现任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地下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上一条:我院组织开展“我的专业我的课”讲说活动

下一条:我院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健步行活动

关闭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校园内泊月路东段

常用电话:院办公室 67783172   研究生招生 67781310   本科就业 67783173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