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加油干

日期:2017年09月27日 12:35 发布人:于苏静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 点击:


      “双一流”建设名单公之于众之后,高校作为“当事人”如何冷静地看待、理性地对待?我认为,以此为机遇乘势发力,以此为挑战围绕建设目标加油干,才是目前高校工作的重点。
      谋划顶层设计,健全大学治理
      1998年,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启动,关于“双一流”建设的计划一直在稳步推进。尤其是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2017年教育部等三部委颁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到最近发布“双一流”建设名单,通过建设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体现了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思维。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也要求,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加强系统谋划,注重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做好衔接。这些文件精神和实践证明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和全局性,但是顶层设计不能停留在顶层,而应在系统框架的上下纵横共同行动。所以,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应根据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建设目标尽快形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制定战略布局和系统规划,落实“双一流”建设任务,围绕建设目标凝心聚力,以期获得到期的绩效考评或向更高层次奋进。
      大学治理是我国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到教育治理乃至国家治理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也关系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顶层设计是否得到有效推行;不仅在高校建设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也涉及到高校现代大学制度的规范建设与运行。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一流大学建设应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中成效显著;《意见》也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围绕高校包括内部治理在内的系列问题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所以,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治理结构,既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也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制度提供支撑。
      奋进一流之路,强化核心要素
      国家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程序除了按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原则、通过事前组建专家委员会和事后征求高校主管部门意见之外,高校是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关键还在于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这些均构成了“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因此建设高校在围绕目标的奋进过程中,应重点抓住核心指标。
      注重特色发展,提升高校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意见》也强调,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许多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文件精神均要求,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要求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特色就没有价值,有了特色才可以强校,尤其是我国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形势下,发展特色可以提升高校内涵发展。因此,入选高校应把握发展方向,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学科融合创建出更好地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的特色学科或特色学科群,通过创建中国特色实现世界一流。
      着力学科融合,深化结构性改革。学科是大学的基础,一流学科是高校创建中国特色进入世界一流的基石。无论是以一流学科还是以一流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均应将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然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改革创新突飞猛进,传统学科因缺乏国际竞争力而难以起到引领作用,单一学科因缺乏综合实力而难以支撑一流大学。所以,入选高校不仅应将现有的一流学科发展好,还应根据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路径,系统规划、稳步推进,实现多学科相互支持、协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中国特色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有利于扩大视野、推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仅可以通过学科融合催生新兴学科,还可以通过携手共进带动其他学科共生共融。
      “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
      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五年一个周期的建设期末,高校要对建设情况进行整体自评,对改革的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发布整体自评报告,专家委员会再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提出评价意见,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由此可见,“双一流”建设打破了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建立了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体现了“双一流”建设处于建设期。因此,入选高校应抓住难得机遇,重在建设,不能一劳永逸。同时,按文件精神,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地方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只是给予引导支持,这一分级支持、动态支持、合力支持的原则,给入选高校较大压力,唯有不忘初心,持续发力,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执着追求,沿着建设目标勇往直前,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常委、长江大学副校长 郑军

© 2016-2020 郑州大学学生处 联系邮箱: xscxuan2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