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正文

从中国道路看科学发展

日期:2012年06月04日 00:00 发布人: 信息来源:学生处 点击:

开栏的话

    总有一段征程让我们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激昂振奋。

    在困难中砥砺奋起,在挑战中革弊求新,在奋进中践行科学发展——面对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召唤,一个奋进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科学发展,始终坚定前行在实现梦想的光明大道上。

    回眸今昔巨变,感悟时代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本报从今天起开设“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专栏,集中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示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字,一幕幕图景……或静默无声,或震撼动人。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时期激情拼搏的印记,是无数普通百姓品味喜悦拥抱幸福的基石,更是一个先进政党不断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生动见证,它在不经意间将我们深深打动,也让我们思索感悟。

    岁月如歌,辉煌永存。浓墨重彩之间,我们珍藏一段难忘的记忆,更寄托出一份由衷的祝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的复兴之路。

    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心中高扬的旗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征程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今天,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发展的“考问”——时代的必然选择

    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革命圣地西柏坡。2002年12月,党的十六大刚刚结束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

    透过历史烟云,60多年前,毛泽东率领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发,踏上进京“赶考”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纪元。那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2年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近1000美元,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的讲话,有着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如果战略和政策把握得当,经济可以迅速起飞。但这又将是一个结构变动最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另一方面,世情、国情、党情不断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

    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此后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重大挑战接踵而至,社会变革深刻复杂。

    世界用复杂的眼光看着中国会不会落入“拉美陷阱”。

    中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面临着重大战略抉择——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历史的长河往往在蓦然回首时,才更能体会它的恢宏气势。

    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重要内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方立说。

    对“发展”的引领——让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喷涌

    “中国8年来GDP预期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今年两会期间,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一重要新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而从2005年开始,这一目标连续七年被确定为8%。

    国外媒体说,中国此次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发展实践不断前进,反映这种实践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深化: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6年,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年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一改多年来部署经济时的惯用提法,将“好”字放在了“快”字之前。

    “‘好’和‘快’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说,“从‘多快好省’到‘又快又好’再到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快速增长。”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替代了过去常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说,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一词之变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变。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增长方式”无论如何转变,追求的仍是速度和数量。而“发展方式”的转变,则对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进而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从“总量”到“人均”。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这说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上出现重大变化,下决心从更多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向更加重视按照人均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2011年,北京以8.1%的GDP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中“敬陪末座”;2012年一季度,北京再次以7%的GDP增速在全国“垫底”。然而,在中国科学院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各地区GDP质量内涵报告中,北京位居榜首。

    不比GDP增速,比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减速”,比发展质量和民生改善的“增速”。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磊表示,北京市已摆脱GDP崇拜,形成了新的“速度观”。

    变化不仅出现在北京。在东部,上海闸北老工业区把“转型期”变成“机遇期”,实现调结构、促增长“两个轮子一起转”;在中部,安徽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正从“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跨越。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来自实践,又必将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

    对“发展”的检验——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靠山吃山不是把山真给‘吃’了,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广西兴安县县长阳明对记者说,“兴安县的支柱产业已经从矿粉业转变为光伏产业,并向着百亿元产业迈进。”

    国际金融危机使兴安县矿粉的市场需求锐减,不少企业倒闭。兴安人转“危”为“机”,着手引进新兴产业,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兴安的发展之变,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正是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巨变。

    这是一张转变发展方式的成绩单——

    2012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而2007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380多亿元资金支持节能减排;

    2011年,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投资安排150亿元;

    2011年,全国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

    这是一个实现统筹兼顾的进度表——

    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超过50%,而2002年为39.1%,实现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

    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而2004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为2626.2亿元;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实际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

    这是一幅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是一份惠及亿万人民的民生答卷——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06年至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000万人,其中,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1年人均增加1680元,5700多万人受益;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不仅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而且实现了新的跨越。危机发生之前的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456美元,2011年则已跃过5000美元大关,只用4年时间,就翻了一番。

    “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对形势作出清醒判断,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发展,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今天的中国,像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年,沿着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奔向阳光灿烂的美好明天。

© 2016-2020 郑州大学学生处 联系邮箱: xscxuan2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