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
一、学科名称、代码
学科名称:国民经济学
学科代码:020201
二、专业简介
郑州大学商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1994年开设的,是商学院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也是国内较早的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成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坚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围绕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在宏观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近5年来,学科点成员共出版专著、教材11部,发表论文160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3 项,承担省级课题34 项。该学科已形成以教授、博士为主的师资队伍,注重与政府、企业、教育界、学术界保持广泛联系和交流,有多位教授担任着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全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等全国性经济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培养质量,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三、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现代计算技术、数量分析工具,全面了解中外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经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胜任各级政府和各类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发展战略规划、社会经济预测、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以及综合协调管理等工作,能够胜任高校和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工作。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基本学制三年,课程学习为二年,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一年。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
五、专业与研究方向
1、宏观经济管理
2、经济转型与包容性增长
3、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六、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6大类。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既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要求,又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时代要求和前瞻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补修课主要是跨学科研究生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入校后同本科生一起补修本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一学年内完成,成绩合格方可参加开题。
课程类型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专业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995900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学分 |
一 |
9959001 |
英语课 |
72 |
4学分 |
一 |
公共基础课 |
015100103 |
中级微观经济学 |
54 |
3学分 |
一 |
015100203 |
中级宏观经济学 |
54 |
3学分 |
二 |
015100303 |
中级计量经济学 |
54 |
3学分 |
一 |
专业基础课 |
015501602 |
经济学研究方法 |
36 |
2学分 |
二 |
015501502 |
中外宏观经济管理比较(全英语) |
36 |
2学分 |
二 |
015501702 |
产业组织与规制理论研究 |
36 |
2学分 |
二 |
015501402 |
制度经济理论与应用 |
36 |
2学分 |
三 |
学术活动 |
|
参加学术论坛、听取学术报告 |
|
1学分 |
|
实践环节 |
|
实践能力训练 |
|
1学分 |
|
专业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015501802 |
宏观经济分析与转型研究 |
36 |
2学分 |
三 |
015602002 |
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
36 |
2学分 |
四 |
015601502 |
产业经济前沿专题 |
36 |
2学分 |
四 |
015602102 |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36 |
2学分 |
四 |
015601802 |
财政金融专题 |
36 |
2学分 |
四 |
015601402 |
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专题 |
36 |
2学分 |
三 |
补修课程 |
|
政治经济学 |
|
|
|
|
西方经济学 |
|
|
|
公共选修课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学分 |
一 |
七、攻读学位的学分要求
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攻读本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低于50学分,不高于56学分,其中论文学分为18分。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大于或等于75分(百分制)方可取得学分,其他课程大于或等于60分方可取得学分。
课 程 学 分 |
学分要求 |
必 修 课 |
公共必修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
6学分 |
≥32学分 |
公共基础课 |
≥16学分 |
专业基础课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 |
1学分 |
实践环节 |
1学分 |
选 修 课 |
专业选修课 |
≥7学分 |
补修课程 |
公共选修课 |
1学分 |
论 文 学 分 |
学分要求 |
开题报告 |
2学分 |
18学分 |
中期考核 |
2学分 |
预答辩 |
2学分 |
学位论文 |
12学分 |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有课程学分后,即进入论文工作环节,完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学分和必修环节任务。
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开题前学生必须完成与选题相关的40篇以上的中文文献和15篇以上外文文献的阅读,写出包括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内容的开题报告。由5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导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第3学期完成。
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个人综合表现及学位论文进展状况,指导研究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论文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和研究框架的完整设计,第4学期末完成。
研究生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 在学期间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1篇论文要求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本科学报上。第6学期完成预答辩和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经导师审阅与签字同意方可参加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全脱产学习方式。
2.学生入校一个月内按照双向选择与组织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与导师的分配定位工作。
3.采取导师专职指导与本学科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探索导师组集体培养机制和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严格实践教学环节的贯彻落实。
4.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学术会议、教学、调查、咨询等活动,着重培养硕士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