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名称、代码
学科名称:西方经济学
学科代码:020104
二、专业简介
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点从2000年开始正式招生,是商学院就早的硕士点之一。导师组是一支非常活跃的教授团队,拥有河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系统经济学研究所,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郑州大学豫商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曾经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多次承担地方政府委托的重大横向课题,在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该硕士点长期坚持“强基础、重应用”的培养原则,在不断加强学生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该硕士点现开设课程有: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前沿专题、西方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理论与方法、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全英)等。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熟悉西方经济学相关学科的知识,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和技能,了解国内外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动向;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方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等。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基本学制三年,课程学习为二年,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一年。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
五、专业与研究方向
1.微观经济理论及应用研究
2.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研究
六、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6大类。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既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要求,又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课程内容的时代要求和前瞻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补修课主要是跨学科研究生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入校后同本科生一起补修本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一学年内完成,成绩合格方可参加开题。
课程类型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专业必修课 |
公共必修课 |
995900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学分 |
一 |
9959001 |
英语课 |
72 |
4学分 |
一 |
公共基础课 |
015100103 |
中级微观经济学 |
54 |
3学分 |
一 |
015100203 |
中级宏观经济学 |
54 |
3学分 |
二 |
015100303 |
中级计量经济学 |
54 |
3学分 |
一 |
专业基础课 |
015505103 |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与流派 |
54 |
3学分 |
三 |
015504703 |
高级计量经济学 |
54 |
3学分 |
二 |
015505002 |
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前沿专题 |
36 |
2学分 |
三 |
015505602 |
西方经济学说史 |
36 |
2学分 |
四 |
015505202 |
微观经济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36 |
2学分 |
四 |
学术活动 |
|
参加学术论坛、听取学术报告 |
|
1学分 |
|
实践环节 |
|
参加科研活动、辅助教学和实践能力训练 |
|
1学分 |
|
专业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015607702 |
国际经济学 |
36 |
2学分 |
二 |
015607802 |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全英) |
36 |
2学分 |
二 |
015501802 |
宏观经济分析与转型研究 |
36 |
2学分 |
三 |
015607602 |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 |
36 |
2学分 |
三 |
015604502 |
发展经济学专题 |
36 |
2学分 |
四 |
补修课程 |
|
西方经济学 |
|
|
|
|
计量经济学 |
|
|
|
公共选修课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学分 |
一 |
七、攻读学位的学分要求
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攻读本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低于50学分,不高于56学分,其中论文学分为18分。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大于或等于75分(百分制)方可取得学分,其他课程大于或等于60分方可取得学分。
课 程 学 分 |
学分要求 |
必 修 课 |
公共必修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
6学分 |
≥32学分 |
公共基础课 |
≥16学分 |
专业基础课 |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 |
1学分 |
实践环节 |
1学分 |
选 修 课 |
专业选修课 |
≥7学分 |
补修课程 |
公共选修课 |
1学分 |
论 文 学 分 |
学分要求 |
开题报告 |
2学分 |
18学分 |
中期考核 |
2学分 |
预答辩 |
2学分 |
学位论文 |
12学分 |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所有课程学分后,即进入论文工作环节,完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学分和必修环节任务。
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开题前学生必须完成与选题相关的40篇以上的中文文献和15篇以上外文文献的阅读,写出包括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内容的开题报告。由5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导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第3学期完成。
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个人综合表现及学位论文进展状况,指导研究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论文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和研究框架的完整设计,第4学期末完成。
研究生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 在学期间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1篇论文要求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本科学报上。第6学期完成预答辩和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经导师审阅与签字同意方可参加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全脱产学习方式。
2.学生入校一个月内按照双向选择与组织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与导师的分配定位工作。
3.采取导师专职指导与本学科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探索导师组集体培养机制和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严格实践教学环节的贯彻落实。
4.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学术会议、教学、调查、咨询等活动,着重培养硕士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