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共青团新闻 >> 正文

【中国青年网】乡村振兴,青春建功: 郑大学子特色产业脱贫成果实践调研

日期:2022年09月09日 13:20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中国青年网郑州7月7日电(通讯员 李怡伦)为了解乡镇脱贫实况,助力产业振兴,郑州大学“广阔天地,大有可为青年实践团”团队成员魏子杰、张骞文、邢晓浩、张佳璐、闫悦然于6月29日分别在青海海东互助县、河南商丘柘城展开实践调研。其中,青海调研小组重点在海东地区“金盘绣”生产基地对做工绣娘进行了深入访问,商丘调研小组深入柘城县老王集乡尹楼村,在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了解情况。

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土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土族盘绣传承了古老而又传统的刺绣针法和图腾文化,极富艺术创造力,以其鲜明的特点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在青海海东互助县,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本次暑期实践,“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青年实践团成员来到盘绣发源地——青海省海东地区一探绣品曼妙。

实践团成员赴往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盘绣艺术馆,参观七彩绣坊实体展览馆,实地采访绣娘与金盘绣法定代表人哈承清,了解盘绣产业发展情况,询问了盘绣工作难度、工作收入、工作时长、福利制度、家庭环境、贫困残疾补助和公司培训制度等。

疫情大背景下,盘绣行业受到的冲击较为明显,但当地也通过多种措施推动盘绣走进大众视野;实践小组在金盘绣七彩绣坊负责人的介绍下得知,该绣坊采用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的多渠道销售模式化解疫情难题。实践小组到访当晚正好赶上店铺淘宝直播,对新媒体时代下传统零售业的转型有了进一步认识。

“我们在家里绣,有人上门收,挺方便的。”实践小组走进绣娘的家,发现有些绣娘就在家里操着针线。实践小组追问得知,原来,政府专门提供上门收购服务,这让绣娘拥有了时间、地点上很大的自主性,还不用为无处售卖发愁, 腾出来的时间可以照顾老人起居、孩子上学。这让实践小组成员感受到政府政策中真真切切存在的人情味。


图为土族盘绣实践团成员正在土族盘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走访调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子杰 供图


规模大、品质佳、链条全、平台好。地处豫东平原的柘城,已有400多年的辣椒种植历史。小小的辣椒从百姓餐桌上的调味品,摇身一变成为椒香四溢的“红色”名片,闯出全国“大市场”。实践小组来到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尹楼村,走进扶贫田,走进加工坊,近距离感受村民们“红火”的小康之路。

在尹楼村誉润食品厂的低温食品车间内,食品加工工人们正在忙碌工作,主要进行肉类切制、腌制、成串等工作。一位员工说:“在这工作的都是十里八乡的乡亲”,“厂子都开到家门口了,省的出去找活干了”,辣椒加工对当地劳动力的吸纳情况可见一斑。食品原材料和包装好的半成生食均由冷链运输,也使得物流、包装、交通行业迎来了发展契机;在种植田上,种植户把近年的辣椒产量、种植面积、收购价格波动以及县乡对他们的扶持娓娓道来……当实践小组询问到政策对辣椒产业有什么扶持时,一位农户说: “县里边有补贴,还有培训,政府对辣椒十分重视,用不用心,咱们老百姓能看出来。” 开展现场技术服务、培育辣椒新品种、引入新设备……为更好地发展辣椒产业,擦亮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块“金字招牌”,县财政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并在辣椒规模种植区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筑牢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全县域布局,全链条提升,全方位发展,小辣椒成了富民大产业。另外,柘城县还加强科技服务,解决辣椒种植中存在的病虫害等问题,提升辣椒品质和品牌效益。目前,柘城县辣椒种植面积约40万亩,年产干椒12万吨,亩均收益3000元以上,柘城辣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达到51.99亿元。在地理标志的带动下,柘城辣椒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提升、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小小辣椒带动大大产业,在这条“红火”致富路上,乡亲们满是幸福。


图为柘城辣椒实践团成员正在柘城县老王集乡尹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走访调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骞文 供图

报道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signature=OPDAM2LbdQB6J8ljGNZazAyKjugGpAm7KX0mkV39

oyW5xrzpYe&uid=4186457&phone_code=

61ef0173ca5678676071984f65ae7983&scid=1359053&time=1662263296&app_version=(null)&si

gn=5379ea0e9e3fbd3f34340d3169b46f60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