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青年网】埙的传承与发展

日期:2022年08月10日 10:01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报告题目:埙的传承与发展——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学校:郑州大学

年级:2020级

成员:魏嘉、陈红衛、王坤、徐敏

指导教师:郭鹏杰、岳婧帆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一切都渐渐现代化。埙作为一种古乐器,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远的文明”,其音色淳厚、低沉,极具特色。中华文化始终是人类进步途中的不朽丰碑,是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精神物质财富,而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华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瑰宝,在古代占据一定地位,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新的时代也应该被赋予全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并得到有效的传承。但由于埙入门难、埙曲少、指法未统一等原因,埙在当今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从埙的产生及发展历史角度出发,阐述埙的文化内涵,分析影响埙发展的因素,并结合埙在当今社会的挑战与机遇,为今后埙文化的传承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以此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

关键词:埙;埙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文化内涵;挑战与机遇

一、前言

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有着七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殷商时期,汉代以后,埙的影响日渐衰落,直至今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埙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由于埙独特的制作材料、外观造型和音响效果,其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一枝独秀,更是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独树一帜,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尽管埙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其面临着的挑战也不可忽视。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埙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传承,我们团队共同去焦作市武陟县拜访了黄河泥埙传承人王建老师,并参观了他的工作室——黄河泥埙坊,此外还发布了相关问卷,对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且结合埙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埙的创新发展途径。

二、埙的历史

2.1. 埙的起源与发展

埙的起源与劳动有关[1],其起源于一种名叫“石流星”的狩猎工具。早在集体狩猎的远古时期,人们常用系上绳子的石球或泥球去打击猎物,偶然发现一些中空球体在空中能发出声响,后来就有人拿起来尝试吹奏,这便是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埙作为一种乐器已十分盛行,自此迎来了埙的初步发展,但由于当时生产条件、文明程度等限制,埙的发展极为缓慢。

我们在欣赏古埙的同时,也可以充分感受到埙的历史文化内涵。早期的陶埙制作简单粗糙,音孔较少,主要见于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份。目前最早的有考证的埙之一是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的陶埙,其呈椭圆形,只有吹口并无音孔,距今约有七千年历史。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早期的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坤 供图

2.2. 埙的兴盛

商朝是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河南殷墟妇好墓中,陶埙与原始乐舞中的礼仪乐器磐与编钟放置在一起,这无疑说明,陶埙在商代已是原始乐舞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而由于使用陶埙陪葬的墓主是身份极高的诸侯、王室宗亲等,这更有力地证明了陶埙在商朝具有极高地位。[2]到了周代,宫廷雅乐盛行,埙不仅仅拘泥于祭祀音乐伴奏,而是发展成为演奏我国雅乐的重要奏乐器之一[3],成为八音之首。

2.3. 埙的衰落

汉代以后,埙日渐衰落,并且逐渐走入民间传承的轨道。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许多域外乐器开始传入中国,并且得到了统治阶层的极大重视,埙日渐发展缓慢。六朝时期,民族交流、民族融合的现象更加多见,各族的乐器传入中原,人们对于域外乐器更加爱不释手,埙的发展停滞不前。加上埙具有音量小、音域窄等劣势,其在乐队中逐渐被新兴的乐器所取代,乐器领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更新,埙这一古老乐器逐渐从官方舞台退出到民间艺术舞台。

2.4. 埙的复兴

上世纪末,由于复古热,一大批文人学者加入了研究埙的队伍中,有些专家致力于改良埙的音域和音量,如张驷老师改变埙的内腔,使其成为双腔、三腔或四腔等结构,增加了腔内边棱和曲内迂回,在增加音量的同时也扩大了指孔的设置空间。为了体现埙的内涵、美学思想和精神意义,在埙的形制和外观上,除了延续古代埙体的形状基础,还融入了现代已经出现或者近代“爆火”的物象[4]:如京剧中的脸谱与埙结合形成了脸谱埙。

三、埙的发展现状

3.1. 埙的发展趋势

借着互联网的发展,埙自上世纪的复古热朝后,又搭上了自媒体的列车,这无疑为埙的教学、传播以及传承带来福音。然而,团队成员经过数据统计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埙在自媒体中的发展现壮大致趋于平稳,有起伏式、阶梯式上涨,但上涨效果不甚明显。

在抖音平台方面,相关视频大多是埙乐演奏一类的,小组成员与抖音上粉丝量较多的一些博主进行沟通交流之后,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所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所交涉博主的每一个视频点赞数、评论量、转发量与收藏量,整体来看,所有图线大致呈现平稳,但是有微小上升趋势。就下图来看,以月为单位,日均获赞数目处于80到330范围内,日均评论量处于7到25范围内,日均收藏量和转发量则相对较少,虽然图线局部有起伏,但整体趋势依然很明显,究其起伏的原因,可能是在该段时间内博主所发布的视频冲上热门之后曝光率增大所致,这只是一些特殊情况。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每月相关数据总量的汇总与分析。显而易见,在该时间段内月获赞总量、评论总量、收藏总量、转发总量均是大致平稳、局部起伏、整体略有上涨,其平稳的特点明显在总或赞数和总评论数上有所体现,而月总收藏量和转发量更多体现出整体上涨的特点。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2020年8月-2022年1月时间段内日均获赞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坤 供图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2020年8月-2022年1月时间段内日均评论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坤 供图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2020年8月-2022年1月时间段内日均收藏量和转发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坤 供图 

在B站方面,我们发现符合我们调查要求的up主的数目较少,而视频内容有埙乐演奏和演奏教学等类别,所以我们着重分析了三位up主,将其每一个视频的相关数据记录了下来,我们发现除去大火的up主——埙者吴苏芯以外,其他up主的视频中,前期教学类型视频更受大众喜欢,而后期的埙乐演奏视频的受欢迎程度不是特别理想,一方面,这可能与该平台中较火up主的作品对其他up主的作品冲击有关。另一方面,针对教学类视频受欢迎的状况,我们认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该类型视频数目较少,而大众对其有一定的需求量。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2020年10月-2022年1月时间段月总获赞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红衛 供图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2020年10月-2022年1月时间段月总评论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红衛 供图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2020年10月-2022年1月时间段月总收藏量和转发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红衛 供图

3.2. 自媒体传播

传承人借助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让埙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使得埙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三大传播形式——视频欣赏、埙乐教程和直播带货。

在如今这个时代,流行乐曲横行,经典的曲子反而不被大众所接受,一些短视频创作人发布的那些经典埙曲吹奏视频点赞数寥寥无几,评论区也少有深度的评论。但另一方面,埙虽然是一个古乐器,但是它醇厚低沉的音色,反而成了其独有的魅力,合适的曲子与独特的埙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我们发现将流行乐曲与埙乐器相结合的方式,在年轻人占多数的自媒体平台中,给埙带来了新的热度,点赞和播放量都达到了新高度。

在抖音和哔哩哔哩等一些软件上,自媒体创作人通过上传埙乐教程,给一些自学埙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拉近了大师和大众的距离,让对埙感兴趣的人通过评论区和私信就可以跟一些大师进行问答沟通,降低了埙的学习门槛,提高了大众对埙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我们的数据调查,这一类视频的评论区,有效问答更多,更能起到解惑的作用。

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了当今自媒体发展的主流,埙在直播中也越来越商业化,很少有主播在直播间只是单纯的吹奏埙,大多主播都是在直播的过程中宣传自己的埙作品和相关课程。

3.3. 埙的发展优势

3.3.1. 国家大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传播。这一举措用于解决社会发展速度过快所造成的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但是国人的精神境界却不达标的问题。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3.3.2. 传承方式多样化

访谈过后,我们得知目前埙的传承方式呈现多样化,在教育方面,以王建为负责人的黄河泥埙文化研究会先后在黄河交通学院、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学校等大中小学校建立研学基地,一方面教授黄河泥埙制作技艺,另一方面教授学生黄河泥埙吹奏技艺。目前已建立黄河泥埙制作教学基地7个,成立黄河泥埙乐团6个。在宣传方面,黄河泥埙的传承人王建老师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保护传承活动[3]:拍摄以黄河泥埙为主线的电影《老娘亲》以及联合新闻媒体和网络以加强黄河泥埙的宣传力度。

3.3.3. 大众接受度相对乐观

团队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访谈的方式,得知尽管埙具有难以入门以及难以交流等弊病,但是随着现代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传承,埙以及埙乐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以下图为例,针对被调研者关于对埙的了解程度的问题,对埙毫不知晓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7.14%,该数据显示出有近三分之二的人至少听说过埙。这一数据有力地打破了我们先前关于“埙并非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浅显看法,也从侧面反映出埙在近代再一次实现由被埋没到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的良好现状。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大众对埙的了解程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嘉 供图

3.4. 埙的发展劣势

3.4.1. 入门难

入门技术难掌握,相应的培训机构少。相较于在口上有哨子辅助发声的陶笛,埙的发声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演奏者调整嘴形以达到控制口风,进而改变音阶的目的[6]。而且当下缺乏大量对埙有深入研究并且具备传授能力的高明老师,无法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力量,也无法成立大量正规的培训机构。

3.4.2. 不便交流切磋

缺乏正规的比赛,交流困难。由于埙大多表现为悲情的一面,使得埙难以在许多较为正式且喜庆的场合大展身手,并且国内也缺少大量以埙为主角的音乐比赛,使得埙界的各大爱好者和传承人很少有合适的交流机会。此外,由于演奏会较少,相应的受众较少,埙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四、创新发展途径

根据实地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结合当前大众乐于接受的了解和学习埙的途径,团队得出两点主要的创新发展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普及、App专项学习。

4.1. 社会普及

一方面,基于全社会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政策背景,传统的埙乐要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全新局面,不仅仅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如下图,在得到问卷数据后,我们发现“与埙乐爱好者切磋交流”是大众接受度相对较高了解学习埙的方法之一,而与埙乐爱好者切磋交流便需要大众走向社会、迈入社区。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大众希望学习埙的途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敏 供图

据此,我们提出重视社区文化生活建设,开办相关社区活动这一创新点,为培养埙乐知晓者和爱好者创建良好的切磋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创办埙乐爱好者俱乐部,将热爱埙和埙文化的业余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交换信息,并开设相应的制埙、吹埙课程,让民众能够积极投身于活动,提高其参与感;开设埙乐社区“音乐会”,让社区居民能够深切体会埙乐魅力,同埙以及埙文化更加亲近;举办户外埙乐论坛会或趣味知识活动等多种特色活动,吸引民众眼球,调动民众积极性,让其更好的了解埙。当然,让埙真正走进群众,还有许多的方法,但社区文化生活建设,一方面为振兴发展埙乐文化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4.2. App专项学习

埙一直存在“入门难”、“无定性标准”等客观劣势。同时,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如图表二所示,60%的人倾向于自媒体学习,29.9%的人愿意去专业机构学习,36.19%的人愿意从专门化软件自学,由此说明绝大数埙友更加喜欢自学埙乐,同时也更加偏向于以自媒体为传播介质的埙乐学习软件。这种方式不仅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而且更有利于埙的传播,于是我们的想法便应运而生了。

我们的创新在于是全国首款专门研究埙相关内容的App。主要亮点在于课程设置、赛事及社区。目前,全国专业培训埙的机构屈指可数。App可联合各个培训机构入驻,提供线上课程,这样即可解决空间限制的因素。另外各个名家也可以在此直播课程,大大提高了埙的传播度。在学习埙乐的过程中,有43.73%的人更愿意通过切磋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埙,这既是他们的意愿,也是他们学习埙的动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App内设置了各项赛事,以一定的竞争性驱动大家学习。同时还设有“社区”栏目,埙友们可以在此以文字发表,互相帮助,解决学习埙过程中的问题;又可以以视频发表,以供欣赏。从抖音、快手等App即可看出这款App的市场潜力。在社区中,埙友们可以以直播和连麦的方式来切磋埙乐,或是与其他乐器爱好者相交流。这一功能不仅满足了大家的需求,也解决了目前国内无专项赛事和切磋交流不便的弊端,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埙乐的学习意愿。埙种类繁多,既有最原始的一孔埙,更有现在的十二孔埙,孔数不同,最大的不同即是音阶的不同,所以针对埙这一特异性质,App中特地收纳了各种类型的埙的音谱图,以供大家学习欣赏,解决了因埙种类多而导致的曲谱多的弊病。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APP界面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红衛 供图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关于埙的教学课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红衛 供图

五、结语

埙作为一件古老的乐器,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艺术中都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本文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结合文献资料、图像资料、实物资料等,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整合埙的历史发展,对埙的形状、图案特征、发展现状和传播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一章,整理埙发展历史,分析背后的文化走向;第二章,分析现代埙发展趋势的弊与利,为后一章奠定基础;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的内容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从埙学习的优劣之处,以及媒体优势出发,探讨两种埙传播的有效途径:社会普及与App专项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368-371.

[2] 薛雷.夏商陶埙研究综述[J].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2007(05):110-115.

[3] 陈汐.试论中国埙的文化意义[J].当代音乐,2019(09):143-145.

[4] 王彦娜.埙以及埙文化的研究与策划[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 韩丽.黄河文化的特殊符号——河南黄河泥埙制作工艺以及保护传承探析[J].文化月刊,2020(06).

[6] 方圆.传承埙文化,从孩子开始[J].大舞台.2018(08):30.

报道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2304840&app_version=1.3.5&sid=1295842&time=1660097596&signature=rdvG9ReJyYL36goEAWV46DP8QUdv0KaMQD0OPmnkw5jBl2X8Zx&sign=d649a35d429ed422d9b1d1fb728f8248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