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青年网】关于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与态度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2年08月11日 12:11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摘要:民族团结和稳定是我们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到当今大学生在民族团结方面的认知和态度。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坚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守护中国多民族团结。

一、调查背景

1.1 意义

民族团结,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然前提,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凝聚各族力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美好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定,开辟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新纪元,各民族团结和睦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为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党和国家通过派出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到内地参观,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争取和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有效地疏通和改善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增强了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民族共同携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由此开始形成,中国民族关系的性质实现了根本性变化。

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基础,自建国以来便有着重大的意义。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各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2 现存问题

虽然一直以来我国在民族团结问题上时刻不松懈,但是民族问题是长远问题,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关注,时时刻刻警惕,因为民族之间的关系维系更需要长久的真诚和创新,民族问题也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目前,我国民族关系还有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民族间发展差距仍然比较严重。2008年,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八个省区(五大自治区加上青海、贵州、云南三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数18779家,占全国的4.41%。八个民族省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29861.67亿元,只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88%,仅相当于广东一省的45%。从2011年看,这些省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贫困问题突出。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中民族八省区调查数据统计分析,2010年末,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为1034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38.5%。

第三,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在中国各省区市场化程度指数的排名中,八个民族省区排名最靠前的内蒙古自治区也  仅排名第20,西藏民族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涉及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全世界约有 3000 个民族,分布在 200 多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

第四,有民族的地方就有民族问题,二者相伴相生,不外乎出现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内部两种层面的民族问题,而且当今世界各地的热点事件,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如巴以冲突、俄罗斯的车臣问题、7.5 新疆事件、墨西哥的恰帕斯问题等,这些都说明了民族问题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第五,民族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群体,这就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民族从产生到消亡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按照公有制原则结合起来的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因这种结合必然融合在一起,从而也就自行消失,正如各种不同的等级差别由于废除了它们的基础——私有制——而消失一样。民族融合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即在这个阶段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实现民族融合、消亡。而到达共产主义社会路途遥远,这就决定了民族问题的解决时间很漫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不及时解决贫困问题很容易从经济发展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影响社会安定。民族问题很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现在某些民族的现实问题是历史问题的延续。

第六,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错,民族问题往往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牵扯到一起,宗教意识、心理也会对民族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加剧了族际间的隔阂和纠纷。民族问题大多数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根深蒂固,它的形成、发展和解决均与民族意识调控趋势相符,解决难度大 其中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交通、教育、现代通讯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个别民族地区一些特殊的社会传统和思维习惯,如过于注重精神生活、宗教信仰过于浓厚、不事积蓄、不愿意接受快节奏生活、风险意识薄弱等。

1.3 民族政策

为此,中国政府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相结合,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制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政策。具体如下: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即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即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自主管理民族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47年5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即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4、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即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有五条:一是广泛选拔,大量培养;二是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三是锻炼提高,增长才干;四是认真考察,严格要求;五是给予关心,多加爱护。        5、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即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6、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即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和保持的风尚、习俗即生活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道德情操、外部特征,成为民族特点的重要内容。

   7、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即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政策)。

二、调研问卷

本次调查共设计10个问题,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客观题以达到调查大学生群体对于民族团结问题的认知程度,主观题以达到调查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态度。共收集问卷270份,以下是分别是问卷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统计结果。

2.1统计结果

2.1.1 客观题

表 1: 客观题回答情况(a)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变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

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共同文化、共同族源与共同心理认同

“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与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回答正确的人数

243

196

268

184

213

257



表 2: 客观题回答情况(b)


非常了解

(答对5-6道题)

一般了解

(答对3-4道题)

不是很了解

(答对1-2道题)

人数

74

164

32


图 1:客观题回答情况


2.1.2主观题


图 2: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吗


图 3:大学生对党的民族政策对改善民族关系、维护多民族社会稳定的态度


图 4:大学生认为党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发展有利吗




图 5:大学生认为改善城市民族关系措施最重要的是


2.2结果分析

2.2.1了解程度

本问卷设置了六道相关问题来进行调查,其中涵盖了关于民族团结的不同基本政策、我们公民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民族发展、民族区域自治还有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得到的结果数据来看,大部分同学对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团结的有关政策了解程度较高,其中约30%的同学对政策非常了解,约60%的同学对政策了解程度    一般;而仍有10%左右的同学对政策不是很了解。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在建国以后,虽然社会依旧动荡,但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而在进入现代后,国家的民族团结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党和国家的奋斗不仅使我们的民族政策愈发完善,而且还加大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与行动在国民里的普及,祖国大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民族团结作出伟大贡献的积极分子,形成了“祖国各民族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导向。但是我没也应该认识到我们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了解程度仍然不够深刻,大家对于民族团结的政策了解往往比较表面,比较浅显,所以民族团结政策知识的普及不但需要政府的广泛宣传,也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配合。

从身边的例子里面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我们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一直努力普及民族团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学校或院系经常组织关于宣传民族团结的网络竞赛、知识讲座等,我们在学习和答题中对民族团结政策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新闻里经常报道少数民族地区用自己的地方特色为民众普及民族团结政策,优秀模范的例子可以影响民众对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更有许多媒体节目(例如晚会、纪录片或者真人秀等等)走进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它们的民俗风情,秀美山水等,用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各地的观众了解少数民族,大大促进了我们对民族团结的了解。

但是仍有小部分同学对民族团结的了解程度较差,说明民族团结政策的普及仍存在问题。虽然我们国家在对增强民众对民族团结的了解程度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果,但未来我们仍要继续保持现状,还要争取突破,才能消除独立势力和分裂势力,让每位群众都认可、了解我们的民族团结政策。

2.2.2态度

我们小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了解民族团结现在的局势,针对民族团结方面设置了一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占比超过80%,同时认为党的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民族团结占比超过90%以及改善城市民族关系措施认为需要改善国家民族政策、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鼓励少数民族跨地区流动以及普及民族知识和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占据了90%以上。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愿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这展示了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是很支持并且抱着极其积极建设民族团结的态度,这离不开当代大学生从小接触的“中国人民一家亲”的熏陶。其次,民族团结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绝大部分人认可少数民族政策的推行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在这些方面,中国一直坚持着“华夏人民一家亲”的理念。近些年来,我国也针对民族团结推行了很多政策。始终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的信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面对现在进步的社会,如何让少数民族更好的融入到中国城市也是民族团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于如何改善城市民族关系措施中,大学生更多认为,民族团结是需要中国人民“双向奔赴”的,维护民族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既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认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依法严厉打击和制裁分裂祖国的活动。汉族人民要主动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人民也需要积极走出去、学习汉族知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

因此,我们小组的调查问卷的结论分析是:实现民族团结正展现着良好的局势,维护民族团结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三、 结语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民族之间免不了会发生冲突与纠纷,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向是历史的主流。现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民族紧抱成团,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处理民族团结问题时,贯穿始终的是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对任何民族的歧视与压迫。其次是我国以民族区域自治的方式,使少数民族根据国家的宪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办法。这保证了少数民族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使经济文化事业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同时也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切实权益。同时我国坚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允许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这都体现了民族问题在我国所受到的重视以及各民族共同努力促进我国繁荣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党把民族团结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民族工作,充分发挥了各民族之间的亲和力、向心力以及凝聚力。现如今我国取得的民族工作的成就除了政策的积极领导,自然也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奉献。正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身为中华民族这个集体的一份子,所以在大家的利益面前,各民族人民会求同存异,自觉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前景,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贡献自己的想法。

报道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2304840&app_version=1.3.5&sid=1305824&time=1660191582&signature=Mvg9Vr5WAX3dJejlq6GaJENmYHAG3l7woYk2PpNxbRZEDzmnLQ&sign=10382d7a889603e8b1258792af70e19d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