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青年网】以泥埙会友,以古音传情

日期:2022年08月12日 09:38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冲 啊”队于2021年7月拜访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黄河泥埙坊,并进行访谈工作,以此来增进团队成员对埙的了解,发掘埙的传承新方案。

初次接触到埙是在焦作市的嘉应观,王建老师等黄河泥埙传承人在台上演奏埙曲。埙之声,幽幽扬扬,深邃而悠远;厚沉凝重,幽静而淳厚。当时台下的我只觉灵魂为之颤动,不知所言。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悲戚的埙乐融进细细的雨中,心之所动。后来我读到一篇文章,文中的这段话用来形容当时的场景十分合适:“少年独坐于城楼之上,虔诚地捧着埙吹奏,风划着云舟悄然而过,一不留神与埙声撞了满怀。”从此,我们便与埙结下了缘分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王建老师所收藏的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嘉 供图

埙是精致的,小小的乐器置于手中任何音调都能驾驭;埙是质朴的,通身由我们最亲近的黄河泥制成,朴实无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古器,越是对其深入的了解,便越是沉醉其中。通过郭导得到了王建老师的联系方式,向王建老师提出了登门拜访的请求,乘车来到王建老师所在的武陟县,参观了他们的工作室——黄河泥埙坊。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王建老师讲解埙文化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嘉 供图

交谈过程中,王建老师的热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我们能感受到一位古埙传承人热切的想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埙并爱上埙,我们也更加认真地听王建老师进行讲解。从黄河泥的挑选到黄河泥埙的上色,王建老师亲力亲为,把关每一个步骤。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王建老师指导下做出的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嘉 供图

正如王健老师所说:“每一个埙都像是我的孩子”。王建老师是黄河泥埙的传承者,更是黄河泥埙最亲近的朋友,通过跟王建老师进行交流,我们对埙的了解更加深入,它不再是存在于文字中没有温度的乐器,在王建老师的口中,仿佛每一个埙都被赋予了生命,王建老师出神入化的吹奏方式让埙发出或悲怆或高昂的声。

在参观过程中,王建老师每拿起一个埙都为我们细细讲出它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在王建老师的讲述中,每一个埙的身上都承载着一份感情。有一个架子上满是王建老师获得的奖项以及聘书,王建老师为我们介绍时满眼都是骄傲,我知道埙一路走来是艰辛的,一个不是主流的乐器走进大众的视野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现在这个社会是浮躁的,是快节奏的,充斥着对物欲的追求,一段段节奏紧促的流行音乐,一个个突然兴起的网络热梗,带来了短暂的狂欢与追捧,在互联网中快速的交替中,又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淡去。埙是典雅的,它的身上是历史的沉淀,埙是孤独的,它也希望能够能够有更多像王建老师这样的埙之友人。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团队通过拜访王建老师的黄河泥埙坊,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并制作推文,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黄河泥埙,关注更多像黄河泥埙这样的传统乐器。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团队成员与王建老师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嘉 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及访谈,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了埙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队员们既增强了对埙文化的了解,又可以借助青年人的行为向社会发出呼吁,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关注。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不是一味地“喊口号、讲理论”,需要让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潮流”,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相辅相成,这才是真正的归属。

(通讯员 魏嘉)

报道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4186481&app_version=1.3.5&sid=1311641&time=1658728467&signature=LbDjmABzyXE32GNxlOY4pzVQRu620GqaZ9vnQ58wq06peMdkrP&sign=33eb3e8b344bdee63b651f9501992a36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