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青年网】“红情绿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日期:2022年08月12日 09:49   点击量:   发布人:    资料来源:

报告题目:“红情绿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学校:郑州大学

作者:李亚玲 焦清颖 席铭辰 吕金莉 杨名扬

实践队伍:忆往昔-红色之旅实践团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 研究背景

(一)背景概述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二、红色文化重塑的美丽乡村建设

(一)原有红色文化及历史背景

(二)红色文化孕育出的红色旅游

(三)红色文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践行绿色发展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一)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因地制宜、生态宜居

(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生态经济转型

(三)乡村振兴的动力是创新驱动发展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发展

(一)焦竹园村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二)焦竹园村发展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五、若干建议及策略

(一)发挥互联网优势,应对疫情的冲击

(二)打造景点特色,建立统一市场

(三)丰富旅游环境,健全娱乐场所

(四)留住年轻人才,注入年轻血液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报告以河南省泌阳县焦竹园村为研究对象,从传承红色文化(“红情”)和践行绿色发展观(“绿意”)这两个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  红色文化  绿色发展  建议和策略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焦英泰 摄图

一、研究背景

(一)背景概述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作的进程中,农村的建设和保护成了一项重点工作。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等具体工作指示和要求。“十二五”期间,各地利用当地的资源环境进行农村建设和改造,依附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此后,随着近年来的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逐渐取得了巨大成效。


(二)研究对象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焦竹园,是中共鄂豫边区省委诞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一席。在乡村建设工作之前,这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村落。2005年焦竹园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焦竹园村实施了焦竹园人畜饮水工程和焦竹园烟叶水利配套工程,焦竹园希望工程小学教育设施和寄宿楼工程相继完成。焦竹园村以“多功能”配套设施为基础点,带动红色旅游全域发展,筑牢红色文化根基,擦亮红色文化品牌。结合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红色文化积淀深厚的自身特点整合基础设施、乡村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规划,逐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优秀案例。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焦竹园鄂豫边纪念馆,讲解员正在讲解红色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金莉 摄图


(三)研究目的

旨在结合地域文化建筑的理论指导实践以及实际体验,对以红色文化重塑美丽乡村的途径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和策略,阐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值得学习和仍需改进之处,为全国的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四)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文献整理、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


二、红色文化重塑的美丽乡村建设

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然而在改革开放后,多数老区由于地处偏远,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劣势。如何让红色文化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实现老区发展和乡村振兴,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议题。


(一)原有红色文化及历史背景

1、焦竹园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焦竹园村是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在1935年至1937年间开展革命活动的根据地。1935年8月,豫鄂边省委在此成立,1936年民主革命时期成为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指挥中心所在地,也是当时全国十四块革命根据地之一。1937年1月,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焦竹园、邓庄铺,省委机关设在焦竹园,游击队驻邓庄铺。到1937年7月中旬,游击队已发展到4000多人。1938年1月,根据党中央指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和中共豫南特委一起进驻确山县竹沟镇。省委机关迁驻竹沟后,焦竹园曾作为招兵处,在保障中原抗战,人员输送、物资供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焦竹园革命旧址

焦竹园革命旧址南北长68.8米,东西宽66米,占地面积4540.8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旧址经过改造修缮,分东、西、东偏3个院落,共有瓦房55间。

2000年, 焦竹园革命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缺乏保护, 这处革命旧址显得破烂不堪。2002年, 泌阳县委、县政府把修复焦竹园革命旧址纳入政府工作计划, 并启动前期筹划工作。2006年泌阳县从上级争取到革命老区建设转移支付资金300万元, 开始进行焦竹园革命旧址的复建工作。2007年, 焦竹园革命旧址复建工程竣工。


3、鄂豫边革命纪念馆

2013年,鄂豫边革命纪念馆正式建成。鄂豫边革命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馆藏近现代文物623件。革命旧址房屋为明代建筑,总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2000年,革命旧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场占地1.2万平方米;展览馆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展厅内以实物和图片展示为主,以现代化声光技术演示为辅,再现了革命先烈的光辉战斗历程和泌阳大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该馆2010年被驻马店市委宣传部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二)红色文化孕育出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焦竹园村将红色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突破口,依托自身红色资源及周边红色景点,不断开发新的红色培训课程。着力打造“责任田”,搭建起党性教育互动式“实地课堂”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发掘本地红军游击队等特色红色文化,将本地乡村特色和“红色名村”建设主线紧密结合,形成红色产业链。


1、以“多元化”为深度拓展突破点,开创旅游品牌开发新模式

旅游品牌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联合当地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建设。焦竹园村以省级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为载体,结合村实际,确定了立体种养业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生态建设模式,具体规划了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养殖区、娱乐活动区等功能完善的小区。其次,焦竹园村交通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设施完善。焦竹园村当地村民是红色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地群众发挥主体功能,参与到旅游产品建设的相关活动,如当地村民开办餐厅,制作及销售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手工艺品,助力脱贫攻坚。


2、以“多功能”配套设施为基础点,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共享度

种植结合旅游,带领群众致富。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2005年焦竹园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是省级贫困村,如今张铮带头建立优质葡萄种植基地,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支持,目前该基地年产葡萄110吨,销售收入400余万元。

焦竹园村同时也建立起水果种植基地、风景树种植基地、中药草种植等。其中果林基地时整地近千亩,栽种优质梨、柿、杏、李等八万余株。由于焦竹园是革命老区,有红色旅游的优势焦竹园村便借助本村水果采摘,农家乐等项目,打出了旅游这张牌。每到葡萄成熟的季节,“焦竹园葡萄节”,吸引周边众多游客前来参加。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特色产业基地(葡萄员)负责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金莉 摄图

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也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焦竹园农林业专业合作社项目为村内16户贫困户带来了收入,仅产业分红,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还为数十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们实现了就业管家两不误。


(三) 红色文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1.红色文化丰富革命老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实现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包括党建引领、清洁家园、文化阵地、移风易俗等内容。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焦竹园作为革命老区抓住红色文化的主线,将有形的物质资本与无形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革命老区优良的革命传统、优秀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通过宣传发动、清理整顿等工作,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硬基础”,;坚持红色主线、发扬红色传统,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等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倡导优秀的家风,培育良好的乡风,激活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宝藏,深化和丰富革命老区的文化内涵,促成新时代背景下革命老区精神风貌的焕然一新,实现乡风文明。


2.红色文化助力革命老区美化生活环境,实现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革命老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利用红色文化进行区域内的环境治理,极大地改善老区的生态环境。焦竹园村有规划地建设老区红色文化广场——鄂豫边革命纪念广场等,提升老区精神文明建设,为老区人民创造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的人文生活环境,使老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此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焦竹园村加强环境治理,既为老区人民提供天蓝水净的自然环境,又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促进老区生态环境建设更进一步,实现生态宜居。


3. 红色文化助力革命老区实现民主管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革命老区来看,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革命传统和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革命精神,为老区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红色文化是对群众开展党性教育的独特资源。焦竹园村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红色文化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主管理建设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焦竹园村通过丰富的革命人物、事迹、素材、淳朴善良的民风,在本村治理中创立先锋典范,宣传河南道德模范,不断提高以德治理的水平,推动实现德治新高度,助力善治之路,健全民主管理,共同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有效开展与实现。


三、践行绿色发展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绿色是农村的底色。绿色发展是一种理念上的概括,是党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不损害自然的生态环境,在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下,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双赢,而农业绿色发展则是绿色发展的一方面。农业的振兴带动整个乡村的振兴,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农业领域的优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有必要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保护自然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农业绿色发展。生态产品、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的实现必须坚持贯彻农村经济绿色发展理念。


(一)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因地制宜、生态宜居

焦竹园的现有植被覆盖率很高,发展过程中极大程度减少了对生态的破坏。发展至今,焦竹园致力于乡村绿化,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为目标,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发展。焦竹园在乡村振兴中循序渐进地推进绿色发展。据市林业局派驻焦竹园村第一书记马世友介绍,在发展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站等绿色能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基础上,市林业局还实施了育苗项目,培育楸树、无絮杨等优质苗木,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焦竹园发展旅游业之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进行厕所革命,鼓励垃圾分类回收。为保证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进行厕所革命,建设公厕,改造原本农村常见的旱厕为水厕。在道路上放置尽可能多的垃圾分类垃圾桶,鼓励村民以及游客垃圾入桶,统一回收。加大对村民垃圾分类、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宣传。村委围绕生态宜居、生活便捷的原则进行农村建设统筹规划。注重乡村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旧村改造、建设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地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生活,促进优化村庄的结构布局,创新治理管理模式,进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不仅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生态经济转型

焦竹园致力于打造环保品牌,不仅减少工业污染,而且绿色发展为村民增收。现下村民收入结构以种植中药材、养殖产业、旅游设施项目以及葡萄采摘园等组成,对环境污染较小。勤劳的焦竹园人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创办了一批生态养殖厂,比如生态蛋鸡养殖、夏南牛养殖、生猪养殖、羊育肥场。据村民刘帅口述,种植业使用肥料已经从化肥向有机肥转变。村内葡萄基地建成后,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支持,采用现代高效农业种植技术,“焦竹园葡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畅销品牌。村党支部书记张铮就是葡萄种植的带头人之一,张铮介绍,从村干部示范种植带动,到成立农林专业合作社,目前葡萄基地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亩。焦竹园从古至今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通过发展艾叶、夏枯草、丹参等特色产业,中药材种植也成为村民收入的一大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环保先行原则,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确保食品安全,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道重要的“必答题”,而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乡村振兴成功与否,生态环境是关键,是必须加快补齐的短板。


(三)乡村振兴的动力是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生态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焦竹园带领村民用新的发展视角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农业实现由量的增长向质转变,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绿色变革,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而且推动了农业绿色生产,推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更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产品绿色生产,加强了一批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了分散的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全面有机衔接,打造出便捷的农村生产与生活公共服务网,在焦竹园的精心规划下,构建了一个绿色、循环、低碳、生态、和谐经济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进程,实现农业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要求中的产业兴旺提倡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摒弃传统的资消耗型产业,追求资源节约型农业产业,焦竹园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农业,这与农村绿色发展的本质追求一致。生态宜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之一,要求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注重农村自然。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正在加速向美丽经济转化,农村旅游经济、生态经济、文化经济等新型业态呈现出加快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依托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焦竹园致力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也是解决众多农村问题的前提。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要义。农业是农村地区的基础产业,乡村产业振兴,首要的是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依托,促进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以此延伸产业链条,丰富农村产业形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从而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一)焦竹园村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焦竹园村现有总共人口1780人,共365户,全村占地面积约22平方公里。生态畜牧业、特色种植业、红色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1、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

焦竹园村依托当地优质林业资源和农业资源,进行夏南牛养殖。目前,焦竹园村里不但有可存栏400头夏南牛的养殖基地,还有养羊育肥场、规模养猪场、养鸡场等20多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均有县里派驻的卫生专家进行专业看护。焦竹园养鸡场规模较大,鸡蛋品质高,并且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焦竹园土鸡蛋,远销多地。


2、特色经果产业加快发展

焦竹园以农林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积极发展葡萄产业基地,增加葡萄栽培规模,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多年来,该基地在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之下,引入了现代高效农业种植技术,盛产的葡萄品种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畅销货。附近村民纷纷加入合作社,并在该基地带动下,经由村干部示范种植带动,到组织建立焦竹园农林专业合作社,基地葡萄栽培规模已发展到500亩。同样的还有香菇种植业,利用当地盛产的乔木生产出的木屑培养出品质上乘的香菇市场需求量大,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


3、中药材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

焦竹园村地处山区,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近年来大力发展艾叶、夏枯草、丹参等特色产业种植,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200余亩, 成为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抓手”。


4、红色旅游产业逐渐打出名号

焦竹园村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有利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好红色资源,深挖当地旅游产业链,发展葡萄酿酒、农家乐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建设一个集红色旅游、景区旅游、绿色采摘游、农家游的新型旅游基地。


5、集体经济助力经济发展

在焦竹园葡萄种植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农林专业合作社就是集体经济其中的一部分。目前,焦竹园农林专业合作社已为村内16户困难户带来了收入增长,为1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此外,焦竹园扶贫车间2018年3月开办,厂房面积约800平方米,可吸纳50多人就业。为农民抓增收、为经济促增长贡献了力量。


(二)焦竹园村发展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经过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焦竹园村的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


1、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定改善,但是还需朝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实现基础设施的优化。仅焦竹园村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2、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近年来焦竹园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焦竹园村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村里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3、疫情给当地的新兴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近些年受疫情影响,当地重要的畜牧业、种植业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不良影响,特别是红色文化旅游业面临着客源稀缺的悲观现状。虽然疫情形势正在好转,但是社会大环境下的经济低迷、疫情防控政策对出行的限制对焦竹园此类地方性景点影响尤甚。旅游产业的不景气势必影响着与其相关联的经济链条,最直观的景象就是当地的饭店——焦竹园一家饭店的老板在采访中表达了太多无奈,对于这位依靠饭店养活四口人的老板来说,前路尚未可知。疫情,是如今时代下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难题。



五、若干建议及策略

(一)发挥互联网优势,应对疫情的冲击

在近三年的疫情环境下,旅游业特别是像焦竹园这种革命老区带动的旅游产业应该在按照文旅部统一部署的同时,自主改革与创新,尽量减少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摆脱时间和空间。疫情的限制让旅客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欣赏到焦竹园的风景与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对一个旅游景点的存亡极为重要。当下,短视频平台如日中天,不少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例如故宫都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运营起来,通过拍摄一些短片,将自己尘封在疫情中的风景、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给社会各地,以此提高当地的知名度,这在旅游界内的业内斗争中将是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同样地,焦竹园的的文化宣传单位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将焦竹园当地的特色与光芒释放出去,以此吸引人们的眼球,为焦竹园圈出更多的粉丝,提高焦竹园革命根据地的知名度。在疫情结束之后,国内旅游业必将从低迷走向积极,届时,大多数人们会选择国内在疫情时代努力做好宣传,知名度迅速提高的旅游景点,总的来说,在疫情时代利用互联网搞好宣传工作对焦竹园村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以说,疫情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了焦竹园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便于在后续的竞争中能够跟上时代而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未来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必将成为旅游业新的趋势,提前打好基础,可以为焦竹园村摸索经验,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二)打造景点特色,建立统一市场

焦竹园村是革命老区,因红色历史而出名。因此应该打造好自己的特色景点、特色文化、特色产品。因此旅游部门可以通过制作焦竹园红色历史的纪念物品、制作红色旅游宣传小册子来讲自己的特色文化向外输出,也可以通过焦竹园当地著名的农产品例如生态土鸡蛋以及山区中草药打造当地权威品牌,通过合理治理将焦竹园农产品的品控提升起来,吸引广大青年人投资、推动产业发展,将产业规模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居民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更好的提升产品标准,形成正反馈。并且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找到当地农产品与焦竹园红色历史的关系,将当地的农产品和焦竹园悠久的红色历史紧密结合,既可以带动农业发展,也可以推动焦竹园的文化传播、增强其文化价值。调查中发现当地的中草药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可能是规模太小,没有统一的市场进行商贸交流,焦竹园与县区路程较远,这使得贸易进行与县城相比不太占优势。因此焦竹园市场管理部门应该参考当地的香菇种植业在附近建立中草药以及生态土鸡蛋市场以便于促进该产业的贸易传播和品牌形成,这也会提高当地居民对该产业的积极性,对扩大该产业规模做好铺垫。排除交通因素对当地产业的影响。


(三)丰富旅游环境,健全娱乐场所

旅游景区高效丰富的运行,取决于当地的旅游资源。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的旅游核心只有焦竹园旧址。其他供旅客参观停歇娱乐的场所较为匮乏,当地政府应该鼓励百姓依托焦竹园的红色历史,开设有关焦竹园历史的娱乐场所一条街,开设以焦竹园红色历史为主题的民营饭店,在饭店推出本地特色菜。还可以通过旧房改造,号召村民丰富当地民宿场所,让慕名远道而来的拜访者能够在及焦竹园当地下榻,有利于更好的感受当地生活特点,感受当地历史文化魅力。通过这些其他的旅游场所使得焦竹园当地的旅游业结构更加完善,对焦竹园的发展有几大的促进作用。


(四)留住年轻人才,注入年轻血液

焦竹园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有活力又创造性的年轻人。因此可以通过兴办教育,号召宣传,鼓励当地年轻人留在焦竹园经营当地特色的旅游业。通过建设教育机构,留住年轻人,通过焦竹园独特魅力,吸引年轻人落户、经营。当地政府应该制定措施,搭建就业平台,为年轻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同时还要打造的统一化的市场,不仅可以在焦竹园搭建一个规模更大的就业平台,还可以加快农村123产业的融合(一二三产业就是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总之,提高年轻人的待遇,是留住、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所在;当地政府还应该通过开会、宣传、入户调研的方式消除人们对在当地就业的偏见,这将为年轻人返乡推波助澜。


结语

优秀的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以人为本的。只美化乡村远远不够,重要的是结合居民的生活需求,并且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建设,极具地域特色,对本土的文化和精神具有传承和保护作用。以泌阳县焦竹园村为例,红色文化重塑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外在环境的提升,更是内在精神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吴克绍,郭超.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91-93.DOI:10.16145/j.cnki.cn23-1531/z.2020.06.028.

[2]赵杰.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J].老区建设,2022(05):18-24.

[3]王明源,孙佳巧.践行绿色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浦东新区老港镇“绿色田园”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上海农村经济,2022(04):36-39.

[4]郭翔宇.乡村振兴视角下绿色产业的发展研究[J].南方农机,2022,53(09):117-119.

报道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2304840&app_version=1.3.5&sid=1317845&time=1660269464&signature=ZjEPYDGOJ685MLWwrbNaAOrv8hAl904l3zVgQoedxKAkR20pBq&sign=c25a6a4d8c3880c7b2e65bb370e43e59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   河南共青团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青年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