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留学归国人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之五

作者: 时间:2022-05-28 点击数:

编者按

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勉励他们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我校广大留学归国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大家认真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畅谈感想,现摘录部分留学归国人员的心得体会。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李沛教授:在三尺讲台上建立医学的殿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深切感觉到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生逢盛世是一种幸运,国强则民强。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胸怀祖国,服务祖国。日本医学院和美国大学的留学生涯,让我看到了教学中的差距,也看到了国内教育的飞跃进步。习总书记的殷殷期望给了我们鼓励也增强了我们的责任:心系“国家”事,肩抗“国家责”,守好三尺讲台,培养合格医生。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学工作中传播优秀文化、弘扬真善美,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学生心中建立一座神圣的医学殿堂,培养出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品行和技术双优的医学生,将中国的医学教育推向世界的教育舞台。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金阳教授:坚持立德树人,深耕储能技术创新

作为一名高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我在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读的本科,在西安交通大学硕博连读期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开展电池储能研究。2017年6月博士毕业后,回到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成为一名青年教师,牵头建立了电网储能研究团队,开展储能相关科学研究,目前团队固定成员已经发展到10人。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设立了储能技术学科,并于2020年获批储能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走在全国前列。在新能源储能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加快推进新型锂电池体系产业化,在做好科研的同时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本领能力的国家栋梁,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储能技术是个新兴学科,是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调配电力使用的重要环节,能够助力中国能源转型。目前电化学储能是主流,其中90%是使用锂电池,但锂电池是不完美的,安全问题一直未被有效解决。我们团队发明的新型固态电解质熔融锂金属电池体系,兼具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性的特点,是未来锂电储能的理想方案。我们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氢气探测进行锂离子电池火灾预警,将预警时间提前到10分钟以上,有力地保障了规模化储能和电动汽车安全运行。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是开展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立足之本。在教育中我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励,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砥砺意志品质,为学生做出师德表率,做学生政治信仰、道德情操、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的引路人,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作为指导教师,我带领本科生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课题组有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坚持立德树人和创新引领,为储能技术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也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成为强国生力军,为祖国需要贡献青春力量。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程少博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提到,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表达出总书记对广大归国科研工作者的热切期盼。我曾先后在加拿大国家电镜中心和美国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前毅然放弃了美国导师提供的助理教授工作邀请,全职加入到郑州大学,从事“信息存储材料及先进表征”领域的科学研究。作为一名归国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我始终秉承着实事求是、立德树人的工作态度。主动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积极地组织学术交流,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随着世界各国对俄罗斯科技的制裁,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认清发展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首要责任。作为一名归国青年,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国家需求为自己科研导向,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所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郑州大学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王小峰博士: 奋力拼搏,用行动谱写“探索创新”的青春之歌

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中给予广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作为年轻一代留学归国人员,我和千千万万曾有留学经历的归国青年一样深受鼓舞。

我本科和硕士就读于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读博期间,获得国家公派留学机会前往美国学习高分子材料微纳成型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2012年学成归国后入职郑州大学。我所在的团队,中青年教师全部是留学归国人员,得益于学校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吸引,使我们能够聚到一起,工作上互相比学赶帮,立志用自己的所学,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回国工作近十年来,围绕高分子材料微纳成型加工技术的理论和应用,作为核心成员,先后承担或完成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国际合作项目,参加建设了微纳成型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河南省微纳成型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软物质极端制造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聚合物微纳成型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团队成员一起将高分子材料微纳成型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在这些工作中我本人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成长。

针对临床上用来治疗心血管等疾病的重要材料——人工血管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我们立足材料、力学学科,重点开展医工结合的科研。通过精准调控可降解人工血管微观结构,实现了其对人体动脉力学行为的仿生制造,解决了困扰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的力学不匹配的瓶颈问题;在纳米级纤维上进行表面结构调控,实现药物缓释和抗凝血功能性的协同提升;基于实验室合成生物可降解弹性体材料,实现了可降解气管支架制备技术的突破。目前,这些科研成果正在临床医生和相关企业的指导下,逐步走向成果转化。

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文化自信,我希望能和广大留学归国的青年学者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成绩。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解决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分子材料微纳成型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探索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微纳成型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领域的实现路径。以实际行动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奋力拼搏,以实际行动谱写“探索创新”的青春之歌。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