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简介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3-04-19 点击数: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成立于1930年8月,是目前八个民主党派中成立较早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彭泽民、季方、周谷城、卢嘉锡、蒋正华等。中国农工民主党是以医药卫生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政党。它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于1930年8月,当时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27年5月,著名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鉴于当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已决意背叛革命,为了贯彻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酝酿组织新的政党。1930年8月9日,他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1年11月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

1935年11月在香港九龙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35年中国农工民主党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于同年11月10日在九龙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推选黄琪翔为总书记。会后,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为推动抗日而努力。1941年3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主要领导人担任民盟重要领导职务。

1947年2月,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决定改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选举章伯钧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彭泽民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

1948年5月响应中共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

    1949年9月,农工党派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制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组建中央人民政府等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建国后,本党先后以《共同纲领》、《政协章程总纲》为政治纲领,制定了接受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进入新时期以来,农工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农工党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和振兴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协助中共和政府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深入贫困地区为当地的经济开发出谋献策,开展咨询服务,举办业余教育,组织智力支边等,为促进改革开放,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8年11月,农工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新章程规定,农工民主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活动准则,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努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章程明确规定农工民主党主要是由医药卫生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表,进一步明确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并第一次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
1997年10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蒋正华为农工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完成了农工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废除了民主党派中央领导班子建设中的职务终身制。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88人组成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们平均年龄57.2岁。

农工党目前在除台湾、西藏外的全国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地方组织,有党员八万余人。现任主席为蒋正华。

中央机关刊物为:《前进论坛》。

农工党中央机关分设:

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咨询服务部、调查研究部、

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6个职能部室。

农工党历任主要领导人:

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彭泽民、季方、周谷城、卢嘉锡、蒋正华。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