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智媒技术,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作者:朱妍 时间:2023-08-22 点击数:

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内容形式更加丰富,但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信息茧房(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过滤气泡(新一代互联网过滤器具有记录功能,可以根据所记录的浏览痕迹建立一个不断完善的预测机制,推测网络使用者的好恶,从而阻碍人们对于世界真实完整的认知)等问题,引发算法技术运用的一系列风险。对此,高校一方面要紧抓机遇,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妥善应对算法技术差异化、内容碎片化、环境复杂化、传播方式去中心化等带来的风险。

提高智媒信息素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要在传授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师层面,高校应组建高质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智媒素养培育、教学技能培训、综合素质考核、人员结构优化等,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综合水平。引导教师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理解,将其充分融入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要树立智媒教育思维,运用智媒技术,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在学生层面,要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其思想态度,结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需求,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情实际,改进教育模式,增强教育吸引力,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借助智媒技术开展学习活动,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线上思想教育。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支撑。要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建设,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各类线上教育平台的持续完善、当代大学生对线上教育的天然亲近等,为线上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下了基础。高校应抓好线上思政课教育阵地建设,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实践要求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内容。要优化线上教育内容供给,整合资源、丰富手段、创新产品和话语表达方式,深化影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亲和力。

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提高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辨别智媒信息、分析现实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可借助智媒平台,创设教育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在场景体验和实践锻炼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五个认同”。可以借助智媒平台,开展远程教育活动,联合高校、文化机构,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线上展览及讲座,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党领导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的伟大成就。

打造健康网络空间。高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应对算法技术带来的各类风险的能力,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要落实数据监管要求,加强多部门联动,建立健全精准预警机制,强化信息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类智媒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促进文化交流,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Copyright©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