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 河南省总工会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历史学院工会举行青年教师系列学术沙龙

作者:郑大网站群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4-06-26 点击数:

增进学术交流,助力青年发展

 

为增强科学研究的互动,促进学术交流,历史学院工会积极探索,在教工之家举办了近二十位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系列学术沙龙活动。此项活动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学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31114,历史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鸣锣开讲。孙危老师做了题为“杂说匈奴——从‘蝴蝶效应’谈起”的演讲。他首先从蝴蝶效应的含义谈起,进而指出了公元378年发生的阿德里亚堡之战中所体现的蝴蝶效应。即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因刘畅之案,出兵讨伐北匈奴,北匈奴在大败之后被迫西迁,随后在东西方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孙老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在宏大的视野中,通过具体历史细节的考证阐释匈奴历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0131128,郜向平老师做了题为《妇好墓是“妇好”的“墓”吗?——对殷墟小屯M5墓主与性质的再探讨》的报告。针对妇好墓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如:为何该墓不同于商代王后的埋葬规制,规模小且无墓道?该墓为什么埋在宫殿宗庙区附近?在梳理、分析这些疑问的基础上,郜老师就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整合、“伪考古学”等问题和与会老师进行了交流。

此后的一系列沙龙活动中,各位老师都提供了各种值得研究的课题和思路。如李晓敏老师的《从隋炀帝谈历史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分析了隋炀帝历史形象的形成过程,从唐朝为了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在《隋书》中叙述杨广的种种无道之举,到小说和演义对杨广进行系统的妖魔化,由此层累地形成了隋炀帝荒淫残暴的形象。并从隋炀帝历史形象的建构,延伸到唐太宗明君形象、武则天可怕形象的来由等历史现象,提出了合理性和合法性下迷离的历史、从真实的历史与大众接受的历史、史学研究成果与普通人知识领域的沟通等引人深思史学理论问题。

历史的探索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新的时代,运用多种学科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历史,运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视角来体味历史已经成为史学发展的趋势。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之中原考古专题系列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如陶大卫老师的《河南淅川沟湾遗址人牙结石的淀粉粒分析》、陈博老师的《汉帝国东部区城市与城市体系的考古学研究》、崔天兴老师的《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炊煮方式——兼谈早期陶器功能》、田成方老师的《楚屈氏族源新考》等,这些内容激起了大家对结合考古、科技、文字资料探索古代历史的热情,使大家对相关文献、铭文和考古资料的运用产生了兴趣。特别体现出了鲜明的多学科结合研究历史的发展趋势。

此外马伟华老师主讲的《时分秒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以九十六刻制为中心的探讨》阐述了我们现代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时分秒”制度是怎样传入中国并和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相碰撞交融的过程。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一分钟六十秒这种计时方法早已成为生活的常识,因此这个报告的内容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想法,虽然大多数问题都只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这种思想的碰撞、不同学科、研究方向之间的交流的确达到了我们举办学术沙龙的目的。

     在一次次沙龙温馨的互动氛围中,现场的各位青年教师进行热烈的交流。大家都感觉到这样的活动非常有益,特别有利于思想的启发,而学术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进步。学术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碰撞。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精彩的学术沙龙带给我们新的感悟。学院工会决定将该学术沙龙定期举办下去,努力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切磋的良好平台,为推动学术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助力!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

联系电话:(0371)67781070

E-mail:zzgonghui@z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