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庆祝第21个记者节,学习焦裕禄精神


——我院到兰考开展“重走穆青路”活动


为庆祝第21个中国记者节,11月7日至8日,我院师生前往兰考重走穆青路,追寻穆青足迹,学习焦裕禄精神。

7日上午10时,师生抵达焦裕禄烈士陵园。吴爱民书记和张举玺院长代表师生向焦裕禄同志陵墓敬献花篮。杜建锋老师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

接着,师生们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该馆建成于1994年,展出照片多达300余幅,遗物90余件,生动再现了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一生。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重温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的峥嵘岁月。走出纪念馆,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宁老师为同学们讲授《穆青采写焦裕禄》现场教学课。穆青曾三次采写焦裕禄的事迹与精神,三部作品不仅树立了焦裕禄的榜样形象,还为人们在不同时期学习焦裕禄精神探明了方向。

在兰考工作期间,焦裕禄总结出先贴膏药后扎针(翻淤泥压沙、种泡桐固沙)的治沙方法。后人将他亲手种植的一株泡桐亲切地命名为焦桐。站在焦桐树下,新闻系主任魏猛老师为同学们讲授《灾害河南与穆青的人民情怀》。勿忘人民是穆青生前最钟爱、写得最多的四个字。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成为穆青一生新闻工作扎根的土壤。

下午四点,师生一行来到四面红旗纪念馆。纪念馆上方插有四面红旗,前后两根柱子分别悬挂秦寨”“赵垛楼”“双杨树”“韩村四块牌匾,门口立有石碾、辘轳的实物。这一切都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在纪念馆内,师生们观摩学习了四个村子自力更生的光荣历史。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考县张庄村考察调研。如今,张庄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为了纪念这段往事,村民们将习近平视察走过的小路命名为幸福路。师生们走在幸福路上,切实感受到六年间张庄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村委会,副院长郑素侠为同学们讲授《穆青的新闻采访作风》。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性。正如穆青在《穆青散文选》后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深深感到,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离不开人民” 。

下午530分,大家来到黄河东坝头段。这里曾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作为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黄河多次溃决于此。焦裕禄来到兰考后,和群众一身水、一身泥地挖水渠、抬胶泥、压盐碱。如今东坝头已成为兰考黄河风景区的核心地段。

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的泡桐树,不仅治理了风沙,如今更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8日上午8点,师生们到河南中州乐器厂参观,了解兰考民族乐器制作的历史,民族乐器产业发展及乐器生产状况。10时,师生们走进兰考县徐场村。徐场村是当地乐器作坊最集中的村庄,村民们通过制作乐器走上了小康路。

下午3时,大家到达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开封文化客厅。整座文化客厅契合当地“宋韵彰显、亲切温润”的人文诉求,是系统展示当地特色的窗口。在客厅三楼,师生们与当地艺术家近距离交流,感受开封文化的博大精深。

经历本次活动,同学们感受颇深。“当我看到古朴与现代并存的兰考新城,当我瞻仰焦裕禄书记亲手种下的焦桐,我感到一种力量奔腾在血液里。‘勿忘人民’这四个大字已经深深熔铸于我们新传学子的血脉。”2018级穆青新闻实验班团支书赵晨琰同学说。

穆青先生笔下焦裕禄的事迹及精神永远激励着兰考人民。他们抓住时机,因地制宜谋发展,砥砺奋进创新篇,将兰考旧貌换新颜。在两天的考察里,大家回顾了焦裕禄“鞠躬尽瘁干革命、两袖清风作公仆”的一生,惊叹于“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铁人精神。返程路上,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学习焦裕禄精神,牢记“勿忘人民”的院训,继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贡献力量。(文/董泽军)



重温入党誓词



拜谒焦裕禄烈士之墓



参观焦裕禄烈士纪念馆



王晓宁老师进行现场教学



师生在焦裕禄纪念馆合影



魏猛博士在焦桐树下现场教学



参观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



参观张庄村委会



郑素侠副院长在张庄村进行现场教学



参观徐场村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50001
建议1920×1080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