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信息 > 正文
活动信息

【第五期 讲座回顾】抗疫攻坚,我们在一起系列讲座:疫情下心理恐慌的成因与应对

发布时间:2022-05-15  点击:



5月14日晚,“抗疫攻坚,我们在一起”系列直播会场第五期讲座如期举行,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老师尚雪松为大家带来“疫情下心理恐慌的成因与应对”的主题讲座。

5488



老师以疫情情况作为开始,面对疫情,民众最常出现的就是恐惧和担忧。在过度的恐慌情绪下,会让人整日处于一种高唤醒的状态,更会让人产生很多不理性的行为,比如轻信谣言、疯狂抢购囤积物品、过度防护、容易盲从。当很多不理性的个体行为上升为群体行为时,将会对社会治理造成很大的困难。

尚雪松老师从恐慌的成因、传播原因以及恐慌的应对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讲解。


图片恐慌的成因

疫情下产生恐慌的原因:由外部事件因素和内部个人因素两部分构成。

图片

5165

外部事件因素:

一件事情的忧虑性和未知性越高,人们感知到的风险就越大,就越容易感到恐慌。

其中,忧虑性是指一个事件的影响力,那些导致严重损失、更加致命具有更高的忧虑性,这次疫情引起的严重结果是死亡,再加之疫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非常符合忧虑性的特征。未知性是指人们对一个事件的了解程度,往往那些新出现的、大家不太了解的事件,具有较高的未知性。未知会给人造成不确定感和无法掌控感,这些感觉会给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威胁,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恐慌。

从内部个人因素:

知识储存不完备,认知加工能力不足等原因会造成恐慌。

负性偏差:人们对信息的输入具有选择性,负性信息比正性信息对人们的影响更大、更持久。

易得性偏差:先进入脑海的信息往往对人的影响越大,越容易提取的信息越容易影响人们的判断。

确认性偏差:人们会有意识去寻找支持或有利于自身已有观念的证据,忽略那些不支持的证据。即“人们常常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

8012


图片恐慌为何“传染?”

恐慌不仅发生在个体层面,也发生在群体层面。恐慌一旦产生,就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从个体到群体,恐慌为何会“传染”?尚雪松老师为大家带来答案。

822B


涟漪效应:

把恐慌传播过程比作水面的涟漪的扩散,朝水中投掷石块,涟漪影响范围会随着远离中心不断扩大,“石头”越沉,“涟漪”就会越大,扩展的范围也就越大。疫情就像一个沉重的石块,投入平静的水中,会制造出一圈圈的涟漪向外扩散。在传播过程中,媒体也起到对“涟漪”起到加速扩散、扩大影响的作用。

台风眼效应:

台风眼是台风中心气压最低处里面风力微弱。形容离危机事件的中心越远,人对危机事件的反应就越强。尚雪松老师以非典疫情和汶川地震后的疫病产生可能性为例,结果发现,远离灾区的民众对危机反应更强。这是由于远离“台风中心”的人们并不了解台风中心的情况,从而产生了过度的焦虑。

情绪感染效应: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会通过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自动化地感知周边人的情绪变化,并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其与周围人一致,是情绪表达者将情绪扩散给观察者的过程。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助长了情绪感染。人与人之间即使没有见面,情绪也能够通过网络蔓延。

从众效应:

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图片如何应对恐慌?

面对恐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尚雪松老师从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两部分为大家提出应对措施。

621E


认知层面:

1.节制信息:适度接触信息,当无法负载更多的信息时,就要远离手机、电视等信息源。

2.了解正面信息:人们常常更容易了解负性信息,要学会均衡正负性信息的输入。

3.关注权威信息:辨别信息的来源,不轻信盲信。

4.转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源,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在发表和转发信息时一定要慎重,尽量客观地传达信息。

行为层面:

1.积极运动:当状态无法稳定时,通过一些外部行为来约束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整理内务、锻炼身体等。

2.规律休息:制定作息时间表,规律作息。

3.冥想训练:进行一些心理训练,比如冥想训练等。这些训练有很好的情绪疏导作用,可以缓解压力,减少负面情绪。

4.学会倾听、表达焦虑:自己有不良情绪,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向他人倾诉,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帮助他人。

图片

本次讲座,尚老师从恐慌产生、传播、应对三个方面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讲座。愿大家告别恐慌,以更加良好的心态面对疫情等突发问题。

5月15日晚七点,第六讲“培养积极心态,促进健康成长”讲座欢迎你~


上一条:【第六期 讲座回顾】抗疫攻坚 我们在一起系列讲座:培养积极心态,促进健康成长 下一条:【第四期 讲座回顾】抗疫攻坚 我们在一起系列讲座:等待与希望,疫情下的自我关怀与积极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