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自助 > 正文
心理自助

镜像效应:镜中我与镜外我

发布时间:2021-03-16  点击:

“镜像效应”是什么?

镜像效应是指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镜像效应。这一效应来源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在这套理论中库利指出,所谓“镜中自我”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每一个人对于别人来说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它面前走过的别人,这正如人们可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容,身材和服饰一样。个体在想象他人心目中关于自己的行为、态度、性格等,也会时而高兴时而悲伤。可见,镜中我就是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


镜像效应的产生

     一、社会化的结果,特别是“首属群体”的影响。

一个人来到社会后与身俱来的只是生物人,这种生物人要变成思想情感等丰富的社会人,必须经过社会化,而这种社会化主要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影响,从而成为合格社会角色的过程。其中影响最大最早的群体就是首属群体,如狼孩的首属群体是狼群,社会化的过程是狼群“社会化”的过程,其结果在狼孩大脑中只能形成自我的狼孩概念。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首属群体是家庭,家庭中父母是重要的影响人物。库利所言的“镜”,也是各色各样的,其中形成“镜中我”最为重要的“镜”是家庭,有些镜子就不屑一顾了。
    二、是个体对“镜子”的认知与评估作用。

正如上述所言的,个体只对重要的“镜子”做出反应,而对一些不重要的“镜子”便会做出忽略不计的反应,使之不能进入“自我”。这就是说,从他人镜中反映出来的我,只有经过生理我、本我、或己有自我的想象、评价,才会被“自我”所接受,形成“自我概念”。可见,“镜子”虽然重要,但如何照、如何看也很重要。可以说,“镜中我”并非个体所照看到的“我”,已被原有“自我”解读过的“我”。
   三、是“镜中我”还与“镜外我”的地位、身份、名誉等有关。

    按理说,镜中我与镜外我应是一致的,但是镜中我经过这面镜子一照,就有了许多光的折射,使镜外我变形,但个体不通过镜子自己又无法看到镜外我,即使能去看(如反省、反思等),但也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原有的自我、经验、认知结构等)的影响,也无法真正看到镜外的我。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许多面镜子来照,这样全方位的照看,会使镜中我与镜外我逐渐融合。上述可见,“镜外我”的地位、身份、名誉等会对镜象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


镜像效应的应用

“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

首先我们要站到全方位的照镜子的位点上去照看自身,在同一镜子前照镜子,你站的方位不同,就可能镜中我不一样,因此,不妨全方位地进行照镜。二是变换角色地照照镜子,镜中我是否会发生变化。最后是多几面镜子照照,看看镜中我是否还是一样。通过以上的照镜子就可以比较正确地形成自我概念。

    但镜子往往并不能如实地照看客观的我。因为不同的镜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镜子带有颜色;有的镜子是凹镜,有的镜子是凸镜;有的镜子大,有的镜子小;有的镜子是圆的,有的镜子的方的,等等,尽管都是同一人站在前面,但反映出来的镜中我是不一样的。我国古代君王的"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就点出了个中的真谛。因此,照镜子时不要盲目地拿来就照,首先要对镜子加以认知、评估,并尽量多用几面镜子照照,照出真正的自我来。





上一条:疫情又双叒叕反复?!别急,试试这样! 下一条:标签效应:莫让标签困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