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建设 专题网站

     求是 担当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河南日报》整版报道:郑州大学 聚力改革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2022-04-29   点击:[]

河南日报 2022年4月29日第8版


郑州大学:聚力改革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史晓琪 王元锋

3月22日,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龙门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揭牌,这3家第二批省实验室,全部由郑州大学牵头建设。这是继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首批省实验室之后,郑州大学再次牵头建设省级重大平台。

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主力军。郑州大学作为河南高等教育的“领头羊”,不仅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技术研发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河南正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郑州大学将自身发展定位进一步确定为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省委部署的同时,努力提升科研实力、创新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炯天说。


培创新土壤 育创新平台

培创新土壤,育创新平台,燃创新激情,郑州大学正多措并举谋创新,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形成发展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是根本和基础。郑州大学重构学科布局,搭建研究型学科组织架构,以学科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突破。

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以来,郑州大学基于多学科的基础,着力推动学科重构、优化学科布局,确立涵盖文理工医农等学科门类的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绿色催化、资源材料、中原历史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绿色高效农业6个一流建设学科,推动3个学科优先突破。按照“一流引领、梯次发展、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形成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基础与新兴交叉学科(方向)三级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并以学科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突破。

经过第一周期的建设,郑州大学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成为省内首个进入ESI前1‰的学科,学校整体排名大幅度提升,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3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平台是创新的加速器和孵化器。郑州大学握紧拳头培育建设国家级平台,学科平台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由省、市、校联建,郑州大学具体负责建设和运维,是2019年4月科技部批复建设的第7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也是我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超算郑州中心不仅能够支撑河南省重大科学研究,还在国家和区域战略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执行主任商建东表示。

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郑州大学,于2019年11月正式批复建立,是河南第一个医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食管癌的病因和预防、分子分型和早期诊断、靶向药物研究和生物治疗等重大科学问题,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郑州大学大学科技园于2021年6月入选第十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与新医药、资源与环境、高技术服务五大产业,精准对标河南省十大产业领域、郑州市七大支柱产业、郑州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积极对接国家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不断培育孵化高质量科技型创新企业。

2021年10月19日,郑州大学与在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洛阳校区举行了签约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受聘洛阳校区校长、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主任。学校依托洛阳市制造业优势,着力打造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构建从技术到产品的完整创新体系。

强化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建设,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郑州大学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8个。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牵引,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课题32项;以解决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问题和基础科学问题为核心,共承担国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课题57项。学校将基础研究作为进行“双一流”建设,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全方位推动基础研究能力提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郑州大学重塑基层学术体系,扎实推进系所改革,激活基层创新活力。

前不久,郑州大学物理学院量子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学国际权威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s》上,并入选编辑推荐文章及亮点推介,受到国际同行和知名专家关注。

物理学院又出高端成果,得益于它作为学校第一批系所改革试点单位,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

“在学校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以校内二级学术单位为主体,所、系和实验中心为核心的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完善学校学术组织体系,努力让每个人找到自己擅长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物理学院院长单崇新教授说,通过改革,学院面貌焕然一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科研获奖的短板也得到有效弥补,先后获得美国戴维斯奖、全国机械工业协会一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产学研合作奖等。

扎实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夯实了郑州大学研究型大学学术研究底座架构,学校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基本科学指标(ESI)、USNews世界大学排名、软科排名、自然指数等第三方评价中,增长明显。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郑州大学主动汇聚优质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协同创新硕果盈枝。

校市协同创新,共促科技发展。2018年以来,郑州市每年投入“双一流”建设资金2亿元,支持郑州大学提升科研创新水平。郑州大学大力支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启动设立郑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何季麟院士团队《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创新药物ADN-9研究团队的成果转让与研究开发费用5000万元,有望填补肝纤维化治疗药物的空白。”郑州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曹亦俊教授介绍,“协同创新专项”成效显著。

以法人学术单位建设强化资源配置能力。法人学术单位是郑州大学与社会资源融合的创新模式,它在不改变合作单位法人属性、隶属关系、所有权和管理体制的前提下,纳入郑州大学学术组织体系,作为郑州大学的学术单位进行建设与管理。郑州大学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共建农学院,与华大基因共建华大基因学院,与洛阳市政府共建郑州大学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博物馆研究院(洛阳)、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研究院。

郑州大学创新法人学术单位管理机制,对12家附属医院进行管理,叫响了为河南亿万人民生命健康服务的“郑大品牌”。河南省布局建设的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个是郑州大学附属医院;5家附属医院入选国家疑难重症提升工程,使河南省患者省外外转率从5年前的10%降至5%,儿童、心血管等学科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在生殖医学等领域多项先进医疗技术填补国际国内空白。

通过法人学术单位建设,郑州大学整合了一大批优质资源,打造了一大批一流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平台,有效弥补了资源短缺的短板,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聚天下英才 筑人才高地

一流建设说到底,要靠高层次人才来完成;科技创新的层次,要靠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郑州大学以构建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为目标,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外引内培,让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实施特聘教授计划,不拘一格引人才。

郑州大学积极对接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实施学科特聘教授岗位聘用制度,着力延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享誉海内外的考古学家刘庆柱,2015年受聘为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优势特色学科首席教授、2016年受聘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2022年获聘郑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在他的带领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学科迈向新高度。

知名学者李运富,2016年作为特聘教授来到郑州大学后创建了“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又以此为基础,于2019年成立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平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实力已进入国内同类研究机构前列,成为中原大地上汉字学研究的新高地。

中国工程院崔俊芝院士担任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高俊院士担任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何季麟院士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担任地下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陈芬儿院士担任药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尼克·莱蒙担任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国际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担任历史学院、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担任商学院院长,南振中先生、张海先生等执教郑州大学……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重视青年人才引育,超前激励育人才。

优秀青年学者、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梁静教授提出的标准测试函数集,被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45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认可和使用,实现了“中国标准”衡量世界计算智能;优秀青年学者、化工学院韩桂洪教授,是矿物资源加工与提取冶金领域专家;药学院王蕾教授,在抗肿瘤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相关研究领域成果斐然;化学学院陈卫华教授,在面向经济、安全、绿色的钠离子电池体系电极材料、隔膜设计合成及界面调控相关研究方面成果卓著;电气工程学院金阳副教授研发巨型“充电宝”,让持续安全供电成为可能,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4人”2020年中国榜单……

郑州大学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实施青年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求是计划”,开辟分层次、分赛道、多样化人才发展通道,一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深化职称改革,建立不同类别教师岗位的职称评审制度,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探索岗位聘任的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评聘、直聘、特聘相结合,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院系目标绩效考核,以工作目标和绩效评价为主要依据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探索实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实施高水平成果绩效奖励,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完善,教师薪酬水平稳步提高。

此外,围绕一流大学建设目标,郑州大学还实施了“青年英才培育计划”,设置“青年科学家”“青年特聘教授”岗位,以培养学科领域具有前瞻性交叉思维的创新人才为导向,以冲击、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和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目标,助推校内人才和引进人才协调发展。

——加快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汇聚国际人才。

郑州大学于2016年设立医学科学院国际化“人才特区”,统筹协调和引领推进医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

医学科学院聘请了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临床中心主任尼克·莱蒙教授担任院长,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及运行制度体系,培养、汇聚了一批全球知名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人才特区”引进10多个海外高水平科研团队,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费里德·穆拉德教授、厄温·内尔教授先后依托国际化“人才特区”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诺贝尔奖工作站;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王梅云教授是美国哈弗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在全国率先开展帕金森震颤和特发性震颤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治疗。

引进了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郑州大学坚持管理服务同步,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学校现有教职工5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学部委员、海外院士20余人,拥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70余人,教授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00余人,经过“双一流”第一周期建设,学校人才数量实现了倍数增长,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以“国家杰出青年”等为学术带头人,青年博士为骨干的人才队伍。


应国家所需 成果满庭芳

风禾尽起,盈车嘉穗。

——目光向上看,神舟航天员身上,作为“眼睛”的航天面窗里,凝聚的正是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的智慧。

看似简单的头盔面窗,却是个不简单的技术活:它科技含量高,对材料、成型、模具,甚至制造环境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因为,它不仅要给宇航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

15年“从0到1”,从神七、神九、神十再到神十一、神十二、神十三,自主可控研制出的两代航天服面窗向外界彰显了郑大的科技力量,也体现着郑大人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关键每一步里的坚实担当。

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春太教授说:“未来的载人登月计划也会有我们的产品。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将不负重托,攻坚克难,继续努力为我国航天梦、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光向前看,郑大科研力量正在助力“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郑州大学集成攻关,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

2021年,何季麟院士团队突破ITO靶材料“卡脖子”技术,初步形成中国ITO靶材产业化技术自主创新体系,迫使国际同行ITO靶材降价80%。

从无到有、自主研发到并跑超越,漫长的27年里,何季麟始终把研究对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点任务,他坚持做有用的科研,更好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同年9月,河南省先进尼龙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签订专利技术转移合同,技术使用费达4000万元。“十四五”期间,基于这一技术将建成年产20万吨长碳链尼龙和耐高温尼龙生产线,使我国成为特种聚酰胺生产、加工的世界级产业基地,解决集成电路等领域重要工程材料方面的“卡脖子”难题。

这不是偶尔成功,而是三代人、40余年来坚持国家战略导向,持之以恒辛勤耕耘的结果。正如实验室主任刘民英教授所说:“科研能够实际应用于祖国大地上才有价值。”

——目光向下看,郑大科研人的眼里藏着心念苍生的质朴情怀。

“让食管癌成为像感冒一样的小病。”60余年,郑州大学三代食管癌研究团队都在致力于这一目标。

2021年,以郑州大学王立东教授为代表的第三代研究团队在食管和贲门癌变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发现位于细胞质内的染色质外DNA与贲门癌关系密切;早在2010年,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食管癌的2个易感基因:PLCE1和C20orf54,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体化预防理念。团队建立了50万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临床诊疗信息和生物标本库,推动食管癌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惠及更多高危人群,为老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面对新冠病毒,全域封控并不是最优解,疫苗才是。目前,郑州大学与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合作开发由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免疫学研究团队研制出的新冠肺炎亚单位蛋白质疫苗。

作为研制团队负责人,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河南省免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爱萍认为“理想疫苗”是能以微量药物达到百分百保护防护效果的疫苗,并为之努力。

——目光向远看。郑大人的科研脚步不仅在于现代科技的探索,也有关于灿烂中华文明的探寻,既有科技强国的担当,也有文化强国的自信。

成立46年来,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围绕黄河中游地区的考古遗址开展田野考古教学、科研工作,在黄河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黄河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1年,世界范围内已知最古老的铸币作坊——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铸铜作坊被世人所知,揭开这一神秘面纱的正是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团队,经过碳十四测年确认,这一数据首次提供了有关中国早期铸币遗址的绝对年代信息。

其实,这已不是官庄遗址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2010年以来,官庄遗址已三次入选“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并入选2021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和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保护好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也就续写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脉。”郑州大学副校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韩国河教授说,考古学不仅要成为发掘物质文化的主力军,更要为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为了加快推进中原历史文化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服务河南文化强省建设,2020年,郑州大学与省文物局签约合建黄河考古研究院;2022年,郑州大学作为河南唯一,入选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对优秀博士生实行学科交叉、校所(院)协同培养。

为的正是持续推进黄河流域考古和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为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蓄力再出发 未来更可期

滋兰树蕙,桃李芬芳。荣获郑州大学2021年度大学生标兵,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21项、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论文5篇,这是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金章勇的大学答卷,也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缩影。

郑州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高校。

根深才能叶茂,正是持续聚焦基础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郑州大学科研之树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然,郑州大学并不满足于此。面对未来,郑大人有着更深的考虑。

放眼当下,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走向深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催生教育方式新变革,为“后发型”年轻大学实现“变轨超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新机遇。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要求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省委主要领导在郑州大学调研时提出攥紧拳头在中原大地起高峰,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研究通过了《郑州大学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为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

聚焦国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河南高质量发展,也必须拥有一所研究型大学作支撑。“我们的目标正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形成完整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的体系,成为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刘炯天说。

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什么样的?郑大的答案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了目标,如何实现?刘炯天介绍,郑州大学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前瞻30年的格局视野,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及体制机制改革专项方案,形成“1451”总体方案:明确“1”个建设目标——2025年,郑州大学综合办学实力进入或逼近全国高校前30位;实施“4”大建设任务,打造“5”大高地,努力实现中原大地起高峰。

具体到落实环节上,郑州大学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组织改革,把科研和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刚刚揭牌,首任实验室主任何季麟院士已为实验室建设制定了清晰的目标: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河南省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关键金属创新高地;经过五到八年建设,产出一批标志性重要成果,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关键金属科研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和智库咨询平台;到本世纪中叶,努力建成关键金属领域全球顶尖实验室。

“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关键目标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站位世界一流,打造五大高地。”刘炯天说,要建立河南省科学中心,形成基础研究高地;布局建设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打造战略技术高地,形成区域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生命科学创新港,打造生命科学高地,助力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以考古学科为基础,打造人文社科高地,聚焦五千年文明传承与民族认同,对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坚持开放办学,建成资源与人才汇聚高地。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面对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郑州大学聚力改革创新,努力产出更多带有“郑大标签”的重大成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两个确保”大局中争先出彩,为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郑大力量。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2-04/29/content_563549.htm




上一条:郑州大学在全省教育科技创新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言
下一条:郑州大学召开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中赛区执委会工作会议

关闭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部一流建设办公室    网络管理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