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电视台《天南地北获嘉人》栏目组专访王立东教授
作者: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0日 23:122016年4月10日,获嘉电视台《天南地北获嘉人》栏目组来实验室专程采访王立东教授。以下为获嘉电视台的专访稿件和链接视频:
一腔赤诚济苍生
——记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东
四月的郑州,杨柳吐絮,樱花飞扬。
走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我们见到了获嘉老乡,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东。
浅色短袖,灰色裤子,戴着一副眼镜,身形消瘦的他,嗓音略带沙哑,笑容可掬。他没有我想象中的大科学家的“范儿”,很像我邻家亲切的大叔。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平凡的学者,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第一位中原学者和第一位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河南医学界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央组织部联系专家;连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个在国际知名杂志NatureGenetics上发表中国人食管癌易感基因的论文,首次阐明环境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影响,传递了医学界的“中国好声音”。
这些成绩和荣誉恰如他的治学历程,靠着坚韧毅力耐得学术研究的寂寞,凭着严谨勤勉站在医学领域的最前沿。用自己的一项项研究成果,给广大患者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福音。
实验室里的“狂人”
1958年,王立东出生在获嘉县大新庄乡帅庄村。获嘉人的质朴、勤劳,赋予了王立东不轻言放弃、不轻易服输的韧劲。
1978年9月,王立东考取了河南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他又考取了母校的硕士研究生。在选择研究方向上,王立东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食管癌研究。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吃不下病”夺去了爷爷和很多乡亲的生命,他想攻克这一疾病,唤回食管癌患者新生的希望。
1985年6月的一天,河医大报告厅里几名从美国来的专家正在作学术报告,台上最不起眼的边上作现场翻译的王立东,精准的发音、流利的口语让在座的所有人点头称赞。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曾近蹩脚的英语使他一度成绩落后,但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王立东终于将基础很差的英语一跃成为年级第一。
也正是凭借着娴熟的英语口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敏捷的才思,在他读研究生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由杨中枢教授和裘宋良教授推荐赴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学习,为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几年,王立东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工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他每天可以连续15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饿了,啃块面包,累了,躺在椅子上休息片刻。快速的大脑运作并没有使他忽略细节,他常常会在细节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使工作更加高效、成本更加节约、导师更加器重。
1991年,王立东的韧劲与刻苦钻研,使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从中发现了营养与肿瘤发生方面的研究成果,正是这一发现,他发表了《食管上皮细胞增生动力学研究》论文,为王立东的学术研究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人们常说时也命也,然而成功往往是有准备之人的专利。
即便是后来归国,王立东更是为了食管癌事业几乎不离实验室,让同事们真正理解了学术中的“不夜城”。
曾有人问王立东:“您离家只有5分钟不到的路程,为什么不回家呢?”
王立东这样回答:“我回家了,我的电脑带不回去,我的资料带不回去,我的研究带不回去,那我回家干什么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立东用了十年的时间,找到了食管癌早期发现的方法,又用了十年的时间,找到了个体化预防的方法。如今这些方法,已经用在了临床治疗上,许许多多患者迎来了生的希望。眼下,王立东又把目光盯在精准医疗上,他要根据那些突变的基因,对病人进行精准的治疗,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命。也许,用不了十年的时间,王立东的这一研究成果就能广泛用在临床治疗上,让更多的患者看到生的曙光。
普查路上的“铁人”
1995年,王立东走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留在条件优越的美国发展,还是回到自己毫无基础的祖国从头开始。面对人生的抉择,王立东在徘徊,在思索。
一年全世界发生五十万名新的食管癌病人,三分之二在中国,在中国里边又有三分之二病人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而且这种病在河南的三分之二地区都是高发区。可以这样说,食管癌是中国人的病,河南人的病。
不仅要做基础研究,还要让医疗技术应用于大众、服务大众,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
想到这些的王立东义无反顾的奔回了祖国。
王立东毅然变卖了自己的汽车、彩电、冰箱等,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带回了价值20多万元人民币的图书资料和科研仪器,其中包括3000册图书,价值6000美元的当时最新型的电脑和激光打印机,这些物品整整装了40个大箱。
食管癌是穷病,是农村病,百分九十以上发生在农村,高发区大多数在山区。回国之后,王立东为了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治疗上,他无数次带队走村串户,深入林县、辉县、滑县等高发区,进行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那份艰难,那份辛苦,只有王立东自己体味的最深刻。
2012年,他带着十几名学生到辉县山区做调查,一入村,他们就立马投入了工作,常规体检、抽取血样、健康问卷调查、收集科研数据、高危人群筛查等十来个项目。当调查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这时他们才觉察到肚子开始咕噜噜地提意见了。这些村庄离县城很远,路也不好走,正当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时。
“天这么晚了,那就到我家吃饭吧。”村里一位姓曹的退休老师诚恳地邀请他们。
这样,饿过了晌的十几个人终于有个吃饭的地方。到曹老师家里以后,王立东就带着学生们自己动手做起饭来。
曹老师儿子在外打工,有间房子是空的。他们把村口群众丢弃的草栅拉回来十几个,铺到地上,然后铺上随身带的单子,两个人盖一个被罩,就这样睡了起来。
下乡过程中,这样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因为没钱住宿,他们常常就这样七八个人挤在村民的小屋中打地铺,没钱吃饭,就是馒头配咸菜也可持续好几天,没钱租车,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双脚一天之内走完6个村。
从1995年回国到现在,王立东已经带领四万多名学生,在全国高发区,前前后后调查了12万个村庄,4000多个乡镇,200多个县,收集50多万病人,见到的病人都有30万以上。至今为止,实验室病人资料已有2.9亿条信息,这正是30年来,他们无惧风雨、一点一点跑出来的!
杨中枢教授在谈到王立东这位门生时,不无自豪地说:“对于许多人,我常常要督促他们快一点工作,而对于王立东,我常常想办法让他慢下来,劝他注意身体。”
花开花落,几度春秋,惊人的毅力和杰出的研究能力更是让王立东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取得了不菲成绩。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863”重大专项4项、国家科技部“973”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等。2014年新发现的3个食管癌高易感SNP位点,为进一步揭示食管癌发生相关遗传分子机制,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发现及个体化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面对如今的成就,王立东只是说:“我们才进门,我们要做的事、要面对的困难,还多着呢!”
母亲眼中的“忙人”
从20岁考上大学离开家乡,王立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就很少了。他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实验室里,三分之一的时间奔走在乡下,三分之一的时间坐在车轮上。
王立东已经是近六十的人了,但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以后才睡觉是经常的事,没有任何的节假日,而且越到节假日他还越忙。他利用节假日招收许多医学系的本专科生来实验室整理资料。一年下来,他就没有闲的时候。
“立东这孩子,整天是个忙,一年里,也见不着他几次面,为了照顾好我,他把他妹妹接到我身边来。不过即便再忙,他也会每月抽时间来看我。”在王立东的老家,王立东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向我们诉说着王立东教授。
“母亲只知道我很忙,但到底忙点啥?做出点啥成绩?为了让老人家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我整天想的就是赶紧研究出有用的东西用到老百姓身上,让老百姓得到好处,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动力,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在实验室里,就不会感到很枯燥,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有很大的乐趣。”王立东认真地说,既然不能很好的照顾父母,就一定把自己所忙的事情做出个名堂。王立东以实验室为家,每天过得既紧张又充实。
听过王立东讲课的学生,都会感觉到他身上有大河奔流般激越奔腾的力量。他所带的一位博士生这样描述:王老师精力旺盛,脑子活络,他简直就是个神人。
如今,王立东已经带出了200多个研究生,有70多个在各大医院当上了院长、书记或主任。在河南的大医院中,几乎都有他带过的研究生,有的医院甚至有十几个。
30多年来,王立东很清楚自己想要的,然后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既有雄心万丈的抱负、水滴石穿的坚持,又有不轻易服输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韧劲。努力,并不轻言放弃。
在王立东的身上,有一种波澜不惊的温暖力量,冲关克难犹如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态度,这是获嘉这样的人文厚土涵养出来的学者风度,也是坎坷人生砥砺出来的超然境界。
获嘉电视台《天南地北获嘉人》栏目链接视频网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UwOTU4Mw==&mid=2650378965&idx=1&sn=80da2fe444360b0f10f092af78cb980c&scene=1&srcid=0510mU0ii4rzUCWggCV8GRSX&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