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应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与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邀请,世新大学副校长李功勤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苏子中在学院第一报告厅作了三场学术讲座,我院部分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到场聆听。
上午,苏子中教授在学院第一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从帝国的中心看英国的兴衰”的学术讲座。讲座伊始,苏教授以“老兵”自喻,回顾了自己1980年代在台湾求学的经历,强调英美文学是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更能锻炼思辨意识。他指出,当下英美文学教育面临边缘化的困境,学生普遍困惑于“学了有什么用”。对此,他建议课程设置应强化目标导向,注重多语言能力与跨文化素养的培养。随后,苏教授从英语的发展历程切入,系统梳理了其从古英语到现代英语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贝奥武夫》《坎特伯雷故事集》等经典文本,深入探讨语言演进与社会结构、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他从英国历史的宏观视角出发,指出英国正是依靠“军事力量、传教活动与商业贸易”三位一体的殖民策略,才由边缘岛国逐步发展为海权强国。

随后,李功勤教授以“三位女性建构的英国”为题作了精彩补充。他围绕伊丽莎白一世、维多利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当代王室成员展开论述,通过梳理王室的纷争与演变,生动展现了英国从殖民时代迈向世俗化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讲座总结环节,高晓玲院长对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讲座内容丰富、生动鲜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高院长强调跨文化理解、多学科知识储备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师生不断提升思辨能力,注重学以致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下午的首场讲座题为“莎士比亚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哈姆雷特》为例”。在这场讲座中,苏子中教授对这部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悲剧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苏教授首先指出,《哈姆雷特》不仅是戏剧杰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学思考的文学经典。他特别聚焦于主人公那段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探讨莎士比亚如何将对行动利弊的权衡升华为对人生意义的思辨。在翻译这一桥段时,众多译者前赴后继,试图还原莎剧的语言魅力。苏教授通过比较梁实秋、朱生豪等译本,深入分析了各家在译文中展现出的个性化诠释。他强调,不仅翻译方式各有千秋,演员在舞台上的演绎同样影响着观众的理解。演员对语调与重音的不同处理,往往导向对哈姆雷特心理状态的多样化解读,这些语言细节的把握,构成了莎剧表演魅力的重要一环。在文本细读环节,苏教授带领听众领略莎士比亚语言的精妙,并指出,这些语言艺术正是其戏剧魅力的核心所在。随后,他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哈姆雷特在面对母亲与叔父再婚情境时表现出的复杂心理,指出哈姆雷特对母亲既厌恶又依恋的矛盾情感,是其复仇犹豫不决的重要心理根源。借助“what a piece of work is man”这句经典台词,苏教授进一步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想人格的核心特质——一种兼具理性思考与果敢行动的完整人性。此外,苏教授还解读了“戏中戏”情节,通过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对比,指出前者代表深思熟虑、自省精神强烈的人文主义者,而后者则体现出冲动而缺乏节制的行动倾向。这样的对照不仅凸显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也加深了听众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理解。讲座最后,苏教授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奥菲利亚之死为切入点,结合19世纪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等人的经典画作,深入探讨了奥菲利亚形象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呈现方式及其文化意义。
张莉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苏教授以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文本解读,不仅深刻揭示了《哈姆雷特》作为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也凸显了其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她强调,《哈姆雷特》中关于存在困境的思考、奥菲利亚的悲剧命运等主题,至今依然能够引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强烈共鸣。经典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正因为它们触及人类共同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了理解自我、应对现实的思想资源。
下午的第二场讲座题为“从台湾的民俗与饮食习惯谈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李功勤教授深入探讨了台湾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角色,指出民俗、饮食等日常实践是中华文化生命力与创新性的鲜活体现。他从历史脉络切入,指出自海权时代以来,台湾地区在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同时,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1949年后,伴随一批曾参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迁台,五四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延续与融合,推动了多元文化景观的形成。李教授以饮食文化为例,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多样样态;在民俗信仰方面,他指出遍布全岛的庙宇与礼俗,是中华文化在台湾民间持续传承的生动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他特别介绍了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贵文物,认为这些凝聚着两岸共同文化记忆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情感。李教授指出,台湾在保有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同时,也发展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表达,使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活力。这种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延展,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为两岸同胞提供了共同的精神联结,展现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三场讲座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师生们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供 稿 :孙佳琦、孟春蕾
摄 影 :楚 聪、张银芳
编 辑: 陈怡琳
一审一校 : 王露阳
二审二校 : 周雪松
三审三校 :张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