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读18世纪英国书信体小说”的学术讲座。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高晓玲教授主持了讲座。
刘意青教授首先介绍和分析了英国小说兴起和形成早期繁荣的背景和原因。她指出,18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在这一百年里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恩主制的消失以及女性加入作者和读者队伍的现实都促成了小说这一体裁的发展。小说的题材也由描写帝王将相转到关注平凡人物,书信体小说广为流行。刘教授以塞缪尔·理查逊的《帕米拉》和《克拉丽莎》为例,以轶事、史诗、书评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这两部小说的接受史、理查逊书信体的戏剧性及他的“写至即刻”的写作技巧、他对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的影响等等,客观全面地再现和评述了理查逊的艺术成就和理查逊研究的当代意义。
刘教授接着以托比亚斯·乔治·斯摩莱特的《汉佛莱·克林克出征记》为例,介绍了多音部书信体小说的特征和影响。刘教授指出,多音部书信体小说通过多视角展示人物、以写信的方式来推动情节,便于承载多样性的内容和主题,体现出很强的灵活性。斯摩莱特的创作结合了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和亨利·菲尔丁的全景小说的特点,体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两大源头的融合。
刘教授在结语中指出了书信体小说在当代小说中的传承。她提醒大家要充分认识到18世纪研究对我们当今生活的参照意义和价值。
高晓玲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刘教授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将文本回归至历史语境和评论史语境中,为我们示范了文学研究的路径。好的文学研究是基于对文本的细读、对文本复杂性的认识和剖析,培养和展现的是思辨能力,而不是受理论模式的遮蔽,空洞地去谈论问题。
供稿人:李慧慧 摄影:顾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