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下午,应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特别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做了题为“抽象还是具象,这是个问题——当代小说中的音乐书写”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莉教授主持。
张磊教授首先从音乐史的角度对音乐的文学书写进行了理论梳理。从叔本华、佩特到瓦格纳,形式主义的历史音乐学家们将音乐的形式看作是音乐的内容。音乐(尤其是“绝对音乐”,也称为纯音乐或无标题音乐)一直被给予某种“特权”地位。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音乐学的兴起与发展,音乐的这种“绝对性”受到了质疑,这种论调背后隐藏的种种与权力相关的逻辑也愈来愈浮出水面。新音乐学聆听到了音乐的“弦外之音”,将被排除在外的性别、性向、族裔、阶级等偏向政治维度的思考视角引入了音乐分析,并探索了音乐生成和发展的社会与历史语境。当音乐元素进入小说文本,二者会产生语境的“叠加”,并造成动态性的互动。
张教授以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奥地利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和美国华裔作家张岚的《西乐之梦》为例,审视了当代小说与音乐元素的互动。
在《发条橙》中,酷爱古典文学、视贝多芬为偶像的主人公亚历克斯,在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时,催发起的是行动上的暴力与疯狂。当亚历克斯成为他人的试验品时,贝多芬的交响曲带给他的是恐惧与痛苦。最后,也正是贝多芬交响曲拯救了亚历克斯自己。在艾利克斯的生命中,贝多芬的音乐从艾利克斯的暴力专属,转变为惩罚他的手段,到最后成为他与世界和解的解药,体现出音乐对艾利克斯的重要影响力。张教授指出,人们以往对贝多芬的印象与亚历克斯的故事产生了难以想象又真实存在的类比或叠加的效果,这启发我们去思考音乐与作曲家本人、听众、社会等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与摩擦。
在《钢琴教师》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音乐与暴力的连接。女人公钢琴教师埃里卡宛如女版的舒伯特。他们都有高超的演奏能力、多舛的命运和无疾而终的爱情。埃里卡因为母亲的严密监管而逐渐性格扭曲,诉诸种种变态、另类的生理刺激行为来获得自我存在感。她的自虐性行为和悲剧性的生活环境,巧妙暗合了舒伯特临终前所作的《冬之旅》。而当她最终结束了对舒伯特和爱情的病态羁绊后,终于可以客观的审视音乐、演奏和自己了。
美国华裔作家张岚敏锐地发现了音乐和乐器在创作美学上的意义,在《西乐之梦》中呈现了西方音乐/乐器背后指涉的多重博弈。主人公明一心想挤入美国上层社会,钢琴成为他向儿子查尔斯施压野心和欲望的工具。而对于明的妻子薇薇安来说,西方音乐则充满了自己在中国故土的记忆。查尔斯最终的爆发就象征着对西方性和父权的反抗,而明和薇薇安最终也在音乐上达成了和解。张教授认为小说中的西方音乐不仅具有西方性,也在冲突与和解中不断被东方化,即男主人公明给音乐赋予了西方性、暴力性和霸权性的特征,而薇薇安则赋予其东方性、个人性和时间性的特征,并最终达成了“无问西东”的和谐局面。
张教授指出,这三部作品都从不同的层面展示了小说中的音乐从打折扣的“抽象”到“具象”与“抽象”动态结合的进程。这一进程也在不同层面上“重塑”了音乐本身,尤其是“重塑”了与音乐相关的形形色色的人群。
我院副院长高晓玲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评议。她认为张教授对这三个典型文本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音乐背后蕴含的力量与复杂关系。高教授高度评价了张教授在跨学科研究中对文学与人性的深刻体察以及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者不能忘记文学研究的本质。
主持人张莉教授最后总结认为,张教授在讲座中选取的这三个作品具有典型性,体现了世界性的学术视野。对文本的细腻解读,使这些具有宏大意义的主题变得更加丰满与令人信服。
除了本院教师、研究生积极参与外,此次线上学术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张磊老师围绕音乐理论分析诗歌的必要性和前景、音乐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等议题与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梁俐珂、张瑞宇、王贺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