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下午,应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邀请,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胡晓军博士在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二楼第五会议室举行了一场题为“性属理论视角下的斯泰因小说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心主任张莉教授主持,我院副院长刘永杰教授、宋根成副教授、王艳玲副教授、周雪松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周冠琼博士以及我院研究生同学聆听了报告。
胡晓军博士首先简述了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的生平及其主要创作成就,重点介绍了《证迄》、《三个女人》、《美国人的成长》、《艾达》四部长篇小说。胡博士指出斯泰因的生活与其创作有密切关联:她对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偏好,她作为同性恋的身份都在以上四部作品中有明显体现,因此我们以此为视角来切入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解读,又会提供深入了解斯泰因及其创作的有效路径。胡老师由此引出了讲座第一部分的内容,即恐同的历史背景和对性属理论的介绍。19世纪前后社会对同性恋尤其是女同性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先前的比较宽容的态度转变为之后的明确反对态度。性属理论应运而生,其自身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再到跨越性别的酷儿理论的变化。随后,胡老师从性别取向的焦虑、性别角色的转换、性属身份的觉醒等不同角度依次对斯泰因的四部作品进行了文本解读,厘清了四部作品中隐含的一致性逻辑,指出斯泰因在作品中从对性别取向的掩盖与隐藏到困惑与焦虑,再到抗争与消解直至最后实现超越性别的自由,其性别意识与归属是经历了动态发展过程。
讲座结束后,周雪松博士,宋根成博士,刘永杰教授,张莉教授以及其他各位老师围绕性属理论的内涵、现实意义、问题与局限性等问题进行提问、讨论,提出了见解。他们认为,性属理论为我们解读斯泰因提供了一个必要视角,但不足以涵盖斯泰因作品的全部内涵;文学研究中对作家的研究和对作品的研究往往交织在一起;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密切相关;文学来源于现实,又同时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