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刘锋教授“外国文学与思想史的关联”学术报告
2017年5月5日下午,应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大学社科创新团队和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的邀请,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国外文学》主编刘锋教授于外语学院第五会议室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外国文学与思想史的关联”的学术报告。
刘教授先通过对“创作”与“批评”关系的分析引出外国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平行关系,然后结合具体实例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外国文学与思想的关联方式,最后针对师生们的提问予以耐心解答。对于传统的“创作”高于“批评”观点,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批评”也是一种“创作”,是了解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知识和言论的方式,作家通过批评能力创作出更有持久价值的文学作品。创作离不开思想的支撑,批评也必然要延展到文学作品之外。韦勒克认为,文学史与思想史是平行的,文学史反映思想史。对此,刘教授提出了文学与思想的四种关联方式:1)将文学作品作为本体立足点,探究其中对哲学、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思考,但同时要避免“概念先行”、带着观点考察文本的错误;2)广泛阅读文学作家在思想领域的作品。很多作家同时也是思想家,比如弥尔顿、柯尔律治、雪莱、穆勒、阿诺德、乔治·爱略特等都写过关于政治、社会、文化或宗教等方面的批评作品;3)用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思想领域的作品。作家为了规避风险,常以隐微的(esoteric)方式创作,需要读者细心体察所传达的思想。比如,利奥·斯特劳斯通过发现阿尔·法拉比在论述柏拉图时公然背离传统的写作方式,发现法拉比对柏拉图所说的“灵魂不朽”的怀疑;4)发现文学形式本身蕴含的历史或社会思想内涵。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西奥多·阿多诺认为,艺术(包括文学)产生于社会的土壤中,艺术形式的矛盾往往映射出社会的矛盾。他通过对音乐形式、结构的分析剖析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对工具理性、同一性逻辑(identity logic )的批判,勾勒出他所向往的乌托邦的画面。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纷纷鼓掌,并对讲座内容的疑惑踊跃提问,刘教授一一耐心解答。主持人高晓玲老师对讲座内容做了总结,并提醒同学们要避免同一性思维,要全面、多角度看问题。刘永杰院长和参与讲座的师生们都表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对刘教授表示感谢,并期待他再次光临。
(卢春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