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童明教授系列讲座纪要(第一期)

作者: 时间:2022-03-24 点击数:


2022年3月21日上午9点,应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邀请,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童明教授作了题为“文学思辨和文学研究:西方文论的视野(上篇)”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高晓玲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我院师生近500人,通过“腾讯会议”平台相聚云端,共飨学术盛宴。


童明教授从思辨的基本特点引入,阐明了文学思辨的重要性,而后探讨了外语教学的“文学文化”模式和“语言技能”模式。他指出,语言与思想文化密不可分,学习文学既是在学习语言,也是在学习历史文化,还要注重培养思辨能力。思辨(critical thinking)内涵丰富,兼具“思”与“辨”,是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综合,它不能以否定为前提,也不倡导二元对立,而是在对话中展开。

接下来,童明教授谈到了思辨与逻辑思维的关系。逻辑思维是思辨的一部分。思辨意味着要熟悉各种逻辑形式,了解并避免一些逻辑错误。它需要识别前提的真伪,判断前提的优劣。童明教授以后殖民研究对东方主义的思辨为例,说明了前提思辨的重要性。思辨离不开具体的场域。思辨的场域可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场域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第二种是话语权的争夺场域,第三种是对话式的场域。场域的时间跨度可能很大,充满了相左的观点。思辨的人应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

随后,童明老师分析了文学思辨与逻辑思维的关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文学与哲学分离;尼采的实践哲学综合了逻辑思维、修辞思维,扩展了思辨的边界。童明老师接着用“文学盲”这一概念来阐述文学思辨的重要意义。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提高品味和判断力,摆脱“文学盲”。这是因为在文学中,逻辑和欲望、本能、情绪、想象结合,形成了更完整的思辨。文学是激发并注重解读的艺术。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是灵动的,它们以感知为基础。在分析文本的思辨中,归纳、评价和综合相辅相成,映照了方法论、思想史和当下的社会文化等不同侧面。文学思辨有逻辑,但不唯逻辑且超越逻辑。

最后,童明老师围绕文学语言的喻说性特质,详述了喻说的含义、表现和特点。他强调,阅读不能停留于字面含义,应该关注并重视喻说的存在,实现对字面含义的超越。童明老师列举了文学中有关模糊(ambiguity)的实例,并通过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解读,让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喻说性。

主持人高晓玲老师高度评价了童明教授的讲座,认为讲座澄清了若干对思辨的误解,全面介绍了思辨的基本特点、前提和场域,详细阐述了文学思辨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讲座例证充足,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童明教授还就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等问题同线上的师生进行了交流。

温馨提示:经主讲老师授权,本期讲座回放可通过关注“郑大英美文学研究”公众号获取。

2A046



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