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4日下午16:00,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文学与国关小组第二十期分论坛活动在我院第三会议室如期举行,并同步在腾讯会议直播,线上线下共计50余人次参与会议。张玉伟博士做了题为“俄罗斯的新现实主义研究述评”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时晓博士主持,余芳博士、马洛丹博士、张莉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了讨论,高晓玲教授、袁杰博士等也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
张玉伟博士围绕“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展开,从术语演变、立场比较、概念剖析等三个方面探讨新现实主义的内涵。她聚焦20世纪初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艺,比较了众多批评者如扎米亚京、阿比舍娃、达维多娃等人的观点,对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萌芽、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整合辨析。报告指出,俄国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讨论存在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折中主义这三种倾向。新现实主义作家游走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思潮之间,按写作倾向可对该作家群进行划分,界定他们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之间或密切或疏离的关系。
时晓博士对报告进行了总结,认为根据概念阐释对作家核心与外围进行划分,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学理性基础。余芳博士关注白银时代和当代新现实主义的界限,马洛丹博士则认为将新现实主义定位为“有创作特色的作家群”的提法很准确。张莉教授肯定了该话题的研究意义,认为对新现实主义的判断还可以立足于文学作品本身,挖掘该类文本的主题、品质、手法等特质。高晓玲教授指出,“现实”一词包含自柏拉图以来的丰富哲学观念,现实的侧重点随着时代观念的变迁而变化,可偏重主观、客观等不同方面。大家的讨论还从俄国新现实主义延伸到国别文学之间的比较,袁杰博士提出俄罗斯现实主义与英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之间的具体联系,时晓博士指出德国文学偏重浪漫主义与形而上传统,现实主义元素较为欠缺。此次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陈辉
审稿人: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