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计算智能实验室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郑州大学计算智能实验室诚邀全球英才




 
郑州大学计算智能实验室诚邀全球英才

   


undefined

梁静教授主导的郑州大学计算智能实验室以计算智能理论研究与应用为研究方向,具体介绍请关注实验室网站:http://www5.zzu.edu.cn/cilab。根据目前实验室需求,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招聘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

招聘岗位及支持条件

(一)青年教师

▶总体岗位要求:

·良好的道德品质;

·年龄原则上在35周岁以下;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系统的科研训练;

·择业期内的博士毕业生及博士后;

·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应聘者应满足相应的岗位业绩条件。

▌初聘教授岗位支持政策:

·国家事业编;

·年薪35万元(税前);

·安家费30万元(税前);

·学校缴纳社保、公积金等约6万/年;

·科研启动费自然科学类30万元,人文社科类15万元。

▌初聘副教授岗位支持政策:

·国家事业编;

·年薪25万元(税前);

·安家费20万元(税前);

·学校缴纳社保、公积金等约6万/年;

·科研启动费自然科学类20万元,人文社科类10万元。

▌助理教授岗位支持政策:

·国家事业编;

·年薪18万元(税前);

·安家费12万元(税前);

·学校缴纳社保、公积金等约6万/年;

·科研项目费:自然科学类12万元,人文社科类6万元。

(二)博士后

▶总体岗位要求:

·良好的道德品质;

·年龄原则上在32周岁以下;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系统的科研训练;

·择业期内的博士毕业生;

·身体健康,能够满足科研、教学工作的需要;

·满足合作导师和科研团队提出的具体业务条件和要求。

▌支持政策:

·执行工资+科研绩效+国家河南省拨款叠加发放;

·执行专业技术九级工资;

·科研绩效分为Ⅰ、Ⅱ、Ⅲ三个档次,Ⅰ档为税前20万元/年,Ⅱ档为税前10万元/年,Ⅲ档为税前6万元/年;

·国家博新A类28万元、B类18万元、C类12万元三档发放,中原青年博新创新人才20万/年;

·博士后专项科研项目经费:自然科学类4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2万元;

·合作导师和二级用人单位还可根据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作量补发绩效奖励,与学校待遇叠加;

·提供博士后公寓,发放租房补贴。

郑州市人才相关待遇

▶对毕业3年内(海外留学优秀人才毕业6年内)来郑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按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最长发放36个月;

▶对符合条件的博士毕业生,给予10万元首次购房补贴;

▶在郑工作并经省市认定的A、B、C、D类高层次人才(含卓越工程师)首次购房补贴标准:按照购房价格的50%,分别给予不超过3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购房补贴。

▶符合条件者须个人自行申请。

应聘方式

联系人:陈老师

咨询电话和邮箱:15093148643,chenkezixf@zzu.edu.cn

学校简介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学校植根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多学科交叉发展、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传承和发扬“求是 担当”的校训、“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积极服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3大学科门类;有3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3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有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5个ESI全球前1‰学科;有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微生物学、植物与动物学、数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地理科学19个ESI全球前1%学科。现有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2人,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154人次,教授891人,形成了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优秀青年人才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展望未来,郑州大学将秉持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办学,为广大师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这里有创新的氛围、优质的平台、和谐的环境,欢迎海内外英才加入郑州大学,共同书写一流大学建设的精彩篇章。

学院简介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培养层次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创新前沿。自动化类专业的办学源自1959年的电机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办学源自1964年的无线电专业,均是省内首先招生的专业。目前自动化、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均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在校生4196人,已累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4万余名各类人才,为国家和中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均为河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同时,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交通运输、电子信息2个专业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共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教工231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82人,国家杰青、万人领军、国家优青、青拔、海优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人,兼职两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各类省级人才41人。

▶学院现有电子材料与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河南省激光与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智能充电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河南省电磁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输配电装备与电气绝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电力电子与电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数字组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电力装备与系统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优化与智能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锂电池安全防护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电子材料与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智能网络和数据分析国际联合实验室、电网储能与电池应用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高电压与放电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智能传感器MEMS中试基地、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河南省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协调创新中心18个省级科研平台及河南省电工电子实验示范教学中心。

▶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等国家级项目14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获教育部、省市及各学会等科研奖励70余项:发表SCI/EI论文450余篇,其中Nature子刊3篇、Cell子刊2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

计算智能实验室简介

▶面向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迫切需求,计算智能实验室开展智能优化与学习、工控系统智能控制、机器视觉和智能感知、智能算法测试平台等方面的研究,突破优化与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瓶颈及应用障碍,推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提升工业过程智能化水平,全面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计算智能实验室现有全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在读硕博研究生100余人。主持国家级项目49项,包括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项,省部级纵向项目40余项、横向项目30余项,到款总额达5000万以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4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成员担任多个国际SCI期刊编委、学会委员等,多次举办人工智能相关论坛及会议,在国内外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