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有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一条路坚持到底,永不言弃;他一辈子认定了一件事,矢志不渝;他一颗心紧靠国家,始终如一。他,就是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清香老师。
传承师教攻坚克难,步履坚定不断前进
1978年9月,赵清香从郑州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并师从工程塑料研究室创始人李相魁教授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1981年10月毕业留校工作。从此,赵老师专注于工程塑料研究工作,与工程塑料研究室团队一起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屡创佳绩。
上世纪,五大工程塑料的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掌握,其中的尼龙11工程塑料被法国阿科玛公司垄断,我国只能依靠进口,每吨价格高达20万元。鉴于此,李相魁老师从1967至1974八年中,攻坚克难,成功开发出尼龙11合成技术,但因为合成步骤多,工艺繁琐,一直未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生产。1976年,我校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摒弃国外的技术老路,大胆突破禁锢,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石油炼制的副产物轻蜡中的长链正构烷烃转变为长链二元酸,以这种二元酸作为原料,制备出了石油发酵(PF)尼龙。1978年,PF尼龙作为郑州大学的典型科研成果向科学大会进行了献礼。1980年10,在李相魁教授的主持下,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室成立。
在恩师李相魁教授的影响下,赵清香老师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继承李老师的衣钵,为中国尼龙工程塑料事业奋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1998年12月,赵老师带领的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室开发出长碳链尼龙合成新技术,并在山东淄博广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尼龙1212成为我国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双号码长碳链尼龙品种。与国外技术相比,尼龙1212的合成步骤更少,原料更便宜,合成条件更温和,价格更低。尼龙1212问世后,尼龙11和尼龙12等进口产品价格锐减,如今的价格已不到之前的三分之一,这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后,给国内材料领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长链二元酸的最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长碳链尼龙也已在国内形成了万吨级的生产规模,结束了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长碳链尼龙已成为郑州大学在材料领域的标志性成果。赵清香老师执着科研、不断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2016年5月,他及团队研发的耐高温尼龙在河南濮阳君衡集团投入工业化生产。在总结自己科研生涯时,赵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让我们的自主开发的新技术为我们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争取话语权,让我们的新材料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家国情怀追求巅峰,一念执着心怀郑大
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材料诞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对赵清香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有着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当我们对他的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叹,他只是说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一个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些,我依靠的是我的团队。在团队中,我们群策群力,兢兢业业,团结互助。就是如此低调谦虚的一个人,展示的是大家风范。
他在郑州大学工作了几十年,春风化雨,教书育人,对郑州大学饱含深情。他感激郑大能给了自己教学的平台,使桃李遍天下。更感激学校和学院历届领导的关心和照顾,使工程塑料研究室能稳步发展。身为郑大人,他非常的自豪。当谈及关于如何提高郑大的知名度的时候,他真切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今国内大学形势变化大,郑大也在争做“双一流”。他认为我们架子要有,但是更要有肉来支撑。郑大这些年发展挺快,但并不只能做表面功夫。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的确,他已经习惯了沉默的做事情,用实际行动来获得真正的称赞。
他说:“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做好一件事,那么我们的国家何愁不强大。”就是如此有家国情怀的一位先生为中国尼龙工程塑料事业奉献一生,他爱着自己的事业,竭尽全力;爱着工作的学校,心怀感激;爱着伟大的祖国,满目深情。如今赵清香老师就要退休,但他言道这并不是终点,他仍然会奋斗在一线。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这位面目慈祥、充满智慧的长者,率领工程塑料研究室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5位博士、107位硕士生、几百位本科生,而这些人才也如群星一般散落在各个领域,闪烁着不一样的光彩。想要在教学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仅仅只把教学看做工作是不够的,就像赵清香老师自己所说的:“老师应该言传身教,不仅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更在做人做事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需要心怀责任感和使命感。”赵清香老师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话,从教几十年,赵老师从不怠慢轻视教学任务,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教育学生,更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方面的变化,当学生需要帮助时,赵老师总是主动不遗余力的施以援手,如慈父般关心着学生,给人十足的安全感,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虽然在赵老师眼中这些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小事,却足以温暖感动学生的内心。
2009级研究生毕业生白莉的心中就有着这样一系列暖心的经历。白莉上本科做毕业设计的时候需要去北校区做一个实验,那时南区和北区还没通车,赵老师在新区住,他一早就开车来到南区,亲自帮白莉把实验材料拿到北区。但是到北区以后,管理仪器的老师却觉得样品不能做,但是赵老师非常耐心的一遍一遍解释说明,最终和这位老师一起帮助白莉顺利完成了测试。做完实验,赵老师又把白莉送回了南区,然后才回家。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一名还没毕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收获的却是老师满满的关心和爱护,本科毕业八年后,白莉依然记忆犹新,赵老师正是用这样的小事来感召着身边的每个人。
此后,白莉进入赵老师领导的工程塑料研究室继续深造,在研究生阶段赵清香老师也给予非常多的帮助,在工程塑料研究室,从来不存在学生实验需要的材料和测试老师不让买不让做的情况。在赵老师这里,需要什么设备他买,需要什么资源他协调。在白莉毕业以后,赵老师更是没有停止过帮助,在白莉毕业工作三年后,一次需要找到一个郑大老师的联系方式,就向赵老师询问,当时已经是晚上六七点了,赵老师虽然当时说他不认识这个老师,但到晚上十点左右,赵老师致电白莉说自己打听出来了,并告诉白莉这个老师怎样去联系这个老师。这些点点滴滴白莉觉得非常感动,她直言毕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赵老师,但是只要是向赵老师寻求帮助,他就会马上提供资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在赵老师任教期间,有许许多多个白莉一样的学生有着这样的感动,他的关爱就这样滋润着一代代学生的心田。
2017年4月29日,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室首届校友技术及学术交流会在郑州大学召开,已经毕业的100来位学生,从祖国各地回到母校看望赵老师的有87位,其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来的,也委托大家给赵老师送来了祝福和敬意。在交流会上,学生代表魏瑛辉讲到了赵老师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讲到了赵老师的言传身教、无私帮助,作为代表对赵老师表达了学生们的感激之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老师的言传身教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位学子,大家也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感到幸运和骄傲。
传道授业为学生,团队为家促发展
今年已经65岁的赵清香老师是祖国历史变迁的经历者,年轻时有过上山下乡进工厂的经历,他认为这些吃苦磨炼的经历不仅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他日后工作的人生基础,是他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培养出了他不怕吃苦的精神。赵老师把这种精神带到了教育工作中,他说现在的学生都是在蜜罐里泡着长大的,从小缺乏苦难教育,意志不够坚定,老师应该担负起塑造学生价值观念,磨练品德意志的责任,时时刻刻提醒鞭策着学生要迎难而上,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一直以为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己任的赵老师认为,当代大学生最应该具有的素质是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应该感谢祖国,不能只看一些人居心叵测的污蔑,而是应该肯定祖国的进步,正视祖国的不足,常怀一颗为国家奉献的心,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采访中赵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学生的希冀,他希望学生们可以树立目标、心怀抱负,脚踏实地的刻苦钻研,不断创新,不要一味追求个人成绩的光鲜亮丽,而是因该放眼全局,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年轻人所应该具有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赵清香教授领导的工程塑料研究室团队,自上世纪末以来,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发展为拥有50人左右的科研队伍,做出了一项项喜人的科研成果,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团队中每个人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早已把团队看做“家”,一桌一椅皆爱惜,一砖一瓦思不易,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不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秉承着“拿了国家的钱就要负责任”的态度,兢兢业业,勤勉认真,不断探索创新,只为获得新的发现。
在这里,只有团队没有个体,传承是最响亮的主旋律,不管是哪位老师带领的学生,都会得到整个团队的培养和教育,这俨然已经成为研究室不成文的规定。赵清香老师也从不把自己看做所谓的“领头羊”,而是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培养友善的科研氛围。虽然无数荣誉在身,但赵老师却为人谦和,不摆架子,使团队充满了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我们团队比较民主,有什么问题都在一起商量。”赵清香谦虚地说道:“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大家集思广益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出这样的成绩,赵老师却从未自满,从未想过停下科研工作,已是60多岁的年纪,仍然为了工程塑料科技事业的发展各地奔走;他也从不贪功,将研究室主任的接力棒交给了更为年轻的团队成员,实现了研究室各项工作的平稳过度。他不辞辛劳,为青年老师和学生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有这样的郑大材料人,是学生之幸,郑大之幸,国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