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宋智博:他的青春是场马拉松

文章作者: 访问次数: 发布时间:2018-07-02

“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每个学期都以绩点4.0为目标。”刚刚步入大学时的宋智博便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开始了人生马拉松的新阶段。四年里,他始终保持专业第一名,最终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力学(先进材料与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在班主任徐慎刚老师的眼中,宋智博的成绩得益于较强的专注力和自控力。预习、记笔记和刷题是宋智博保持优异成绩的秘诀。在他看来,难度越大的课程,越需要预习,听课时便会有重点。此外,刷题是他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微积分为例,仅课后题他就做了三遍,又参考了大量往年真题。“这样考试时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在时间安排上,宋智博主次分明,无论每天有多少事要做,学习永远是第一位。

大一、大二的踏实学习为宋智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大三时,他和两个同学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当时,他们跟着老师做一个电解水过程的催化剂,这对宋智博来说完全是个新领域,和所学的专业课差别很大。为了让自己在短时间掌握关于实验领域的知识,宋智博阅读了大量英文文献。半年时间里,他除了上课就是为实验做准备。

催化剂的制成需要不断的尝试,用不同的配方去做大量的实验,对比数据,细心发现潜在的规律“感到烦躁是难免的,没有谁做科研是一帆风顺的,做不出来也要接着做。”这个实验项目开启了宋智博从一个没有进过实验室的普通大学生向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转变,他学会了处理数据、使用应用仪器,还和科研团队一起在著名国际期刊《ACS NANO》上发表了论文,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宋智博日复一日奔跑在学习与科研的道路上,而好朋友孙保帆的一句话让他陷入了沉思——“你每天这么忙,但其实是个没有爱好的人。”以后的几天里,他反复思考:“我花了这么多精力,卯着劲去学习,去做学生工作,但我曾经最感兴趣的汽车都被我放弃了。” 于是,他萌生了建立一支车队的想法。同时他了解到,很多985、211高校都有自己的车队,而郑大却没有。这激励着宋智博建立了郑州大学第一支FSAE赛车队——郑州大学电动方程式车队。

车队汇聚了一批对汽车感兴趣的同学。起初,资金和技术上的问题让宋智博最为头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去河南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一些高校的老牌车队实地考察,获得了很多技术上的支持。外界帮助加上队员扎实的基本功,技术上的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同时,宋智博带领团队用详细的规划和满腔热情争取到了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的资金支持。“作为一个新车队,缺乏经验积淀,我们只能从模仿开始,不断积累经验。

2016年“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的赛场上,一支新车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这个被誉为“培养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的赛场上,第一次出现了郑州大学的影子。

“不到一年的时间要完成从无到有的过程,资金和场地都没有保障,第一辆赛车是在机械工程学院的楼道里完成的,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宋智博说。因为时间紧张,很多工程都只能在寒暑假期间完成,为了节省时间,队员们选择在办公室里睡板凳,而熬夜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参与赛车制作的韩腾回忆道:“大家都有很高的热情和动力,一干起来不知不觉就很晚了。”

造车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底盘、外形、制动、悬架多方面的配合。起初,大家对这些领域几乎一无所知,只能从头学起。队员们都想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但装配在一起时又总会产生不协调的问题,“拆了重装是常有的事。”当时韩腾因为方案问题和队友发生争执,深夜里,宋智博亲自来到韩腾的宿舍开导他,两个人在天台上聊到了很晚,交流了很多想法。“作为队长,我只能带领大家往前走,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方面要照顾队员的情绪”宋智博这样说。

最终,他们的作品登上了赛场,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赛车的机械构造不稳定,在行驶的过程中转向受力过猛,有断裂倾向,车队放弃了“22公里耐久测试”的比赛。宋智博说:“这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但这也为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让我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更加谨慎

初入大学时,宋智博曾写下自己的梦想——让电池容量翻倍。如今,他已经跑过长达四年的青春马拉松,为自己积蓄了足够的能量,终于如愿在新能源领域继续自己的求学生涯。他说:“可能十年过后,所有车都是电动车,现在这个时期正是电池、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今,宋智博已经在北京大学做了半年的科学研究,他希望能够不忘初心,在科研开发的马拉松赛道上继续奔跑下去。



上一篇:我院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学...

下一篇:我院举办“2020励学笃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