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风雨四十年,他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从学生时代到为人师长,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他对郑大满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及对赤心的坚守和传承。
他曾主持国家、河南省科技攻关和基础研究项目5项,通过河南省省级鉴定项目14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9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撰写学术专著6部,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玉福老师。
坚守怀自豪之情
在与郑大相识相知的40年间,郑大激励着孙老师不断成长,孙老师同时也目睹了郑大的华丽蜕变。
20世纪70年代末,如今的郑州大学还未诞生,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处于各自发展时期。当时,孙老师尚是郑州工业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的一名学生;2002年,郑州大学已经历“三校合一”这一里程碑式的转变,那时,孙老师已经成为郑州大学的一名教授;2017年至今,郑大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此时,孙老师仍然是郑州大学的一份子。
学生对于母校总是怀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充满感激之情。尤其是孙老师,能够参与到母校的建设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对学校的认同感,又渐渐地伴随着自豪感难以言表。
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也正是郑州大学新校区建设初期,当时的困难并非今日的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用老师的话来说,“那个时候老师们能够留在郑州大学,靠的只有情怀。”而孙玉福老师不仅留下来了,并且始终与它同行。
坚定行选择之路
歌词中有问:“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做好每一天。”孙老师如是做出了回答。
人生路口何其多,各式各样的选择容易让人踟蹰不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如何做选择。选择哪条路,不是根据路的好坏,而是根据自我评价的结果。孙玉福老师认为“自我评价”是四个字的长度,更是一本书的厚度。因此同学们需要花费时间从两方面去做好自我评价:一是确定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二是确定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是否适合。
做好选择之后,就要开始走上漫漫的人生路。在这条路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疲惫期、困难期。经历了太多,孙老师如今已经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遇到难题,首先,要冷静下来,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其次,必备干劲与韧劲,二者缺一不可;再有,注重努力的过程,不要一味强调最终的结果。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从中细细品味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学生时代的孙老师,曾在英语听力方面有所欠缺,当时有老师劝他放弃。但他拿起一本磁带就开始从头到尾反复听,直至不看书也可以完全听明白。正是这样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充满干劲并坚持到底的精神使孙老师一路走到了今天。
爱国以赤子之心
在孙玉福老师看来,赤子精神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我们,想要为国家的发展和振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忠诚之心。
《演说家》中有位嘉宾曾说,有种安全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你的中国国民身份,才使得你免于漂泊,免于恐惧。我们所处的并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我们有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所谓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过是因为中国国民这一身份。相应的,背后是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的汇聚,一代又一代,大家一起走过苦难,遇见光明,深爱着自己的祖国。
落后就要挨打,发奋才能自强。无论是回首近代的鸦片战争,还是审视现在的中美贸易战,结论都一样:国家强大与民族团结才能免于受欺辱。孙玉福老师指出,作为科技工作者,应该发挥所长,用自己具体的工作为国家的发展、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把本职工作做好,不谈空话、大话,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彰显个人风采和博大胸怀,打好基础,将来为祖国的稳定与强大贡献力量。
行事伴纯粹之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对材料不甚了解,也请给它一个机会。“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材料发展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材料。”孙老师认为,兴趣不是凭空生出来的,需得着眼于日常生活,对事物抱有好奇的态度,从深层去了解,进而对未知变已知充满敬仰,最终自然而然产生兴趣。持有对事情的兴趣,含着饱满的热情,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纵然四年时光终会流逝,但请让它“细水长流”。孙老师表示大学与高中有很明显的差别,开放的程度更高,所以需要学生在一开始就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要能够通过交流、体会,掌握在大学时代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主动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拘小节,做小事。”不拘小节的是伟人,而现阶段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好小事,是做大事的开始。
孙玉福老师说:“学习是人一生中最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项最艰苦的工程。”况且学习没有捷径,须得花足够多的时间耕耘你选择的土地,才会有所收获;唯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